动物世界里,有些物种会比其他动物拥有更出色的“智慧”。鸟类就是这样的一类动物,它们所展现的一些能力,曾被认为是人类的“专利”。比如,喜鹊能够认出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新喀里多尼亚鸦会制造工具,还能从长辈那里学会制造这些工具的方法;非洲灰鹦鹉不仅会数数,而且会根据物体的颜色和形状将它们归类,甚至能模仿人类的语言。一只名叫“雪球”的葵花凤头鹦鹉还可以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舞。
或许,很少有人会认为家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但近些年来,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的智商很高,在个体之间具有“欺骗”和“耍诡计”的行为。
这些交流能力,甚至可与使用复杂信号传递个体意愿的灵长类动物相提并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家鸡个体会利用自己的经验以及相关信息来作出判断。它们还能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于处于危险当中的同类,甚至可以换位思考。
这些有关家鸡的研究说明,一些复杂的认知行为并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仅仅存在于灵长类动物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界。这些新研究也迫使人们从伦理的角度来考虑,应该如何对待养殖场的家鸡: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快捷地生产鸡肉和鸡蛋,人们设计出了现代化的养殖系统。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家鸡具有一些认知能力,那么对于养殖系统的设计,是否应该有一些道德层面的考量?
【深思熟虑的行动】
科学家几乎花了一个世纪才得以确认,鸡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与此有关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挪威生物学家托里夫?谢尔德鲁普-埃贝(Thorleif Schjelderup-Ebbe)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家鸡群体存在着“等级制度”。他将此命名为“啄食顺序”(pecking order),因为他发现,处于统治地位的家鸡,会用尖锐的喙去啄地位较低的个体,来巩固它的“绝对权威”。
另一个有关家鸡认知的重大突破诞生于几十年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已故科学家尼古拉斯?科里亚斯(Nicholas Collias)和埃尔西?科里亚斯(Elsie Collias),对家鸡的鸣叫进行分类,最后确认它们的鸣叫共有24种不同的类型。有意思的是,很多叫声都似乎对应着特定的事件。比如,当一只鸡面临危险时——如果看到天空中有一只饥肠辘辘的猛禽,这只鸡会压低身体,发出一阵并不响亮,但频率较高的 “咦咦咦咦咦”声。而人们所熟知的“咯嗒咯嗒”的叫声,实际是当它们遭遇一个地面捕食者时所用的报警声。如果它们发现食物,公鸡将会发出激动的“咯咯” 声,这可能会引起一只母鸡的注意,并对信息作出判断。
这些早期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家鸡那核桃般大小的脑子里所思考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这些不同的声音似乎编码着特殊的信息,意在唤起围观个体对相关信息的回应。然而,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科学家一直无法准确地将这些声音和特定动作联系起来。直至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的出现,让科学家可以更严格地验证他们的假设。那时,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克里斯?伊文斯(Chris Evans,已故)开始采用数码录音设备和高清电视,在对照实验中,研究家鸡发出的一系列鸣叫声的功能。他在笼子周围放置电视系统,为这些家鸡创造一个虚拟世界,并且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以记录家鸡如何应对各种情况。比如,给一只家鸡提供一个同伴、一个竞争者或者捕食者——测试中的家鸡可能会看到一只虚拟的老鹰从头顶飞过,或者一只狐狸从侧面向它扑来,又或者一只公鸡发出一系列“咯咯”的叫声。
这些虚拟实验得出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惊人的启示:一只家鸡发出的声音或做出的动作会传达特定的信息,而其他家鸡能理解这些信息。例如,只要有家鸡发出了警报,其他家鸡即使没有看见空中的捕食者,也会表现得就像看见了一样。家鸡的这种报警信号具有“提示性”,这意味着,这些信号可以指代特定的含义和事件,就像人类的语言一样。当一只鸡听到某种声音信号时,该信号似乎可以在家鸡的大脑中勾画出特定物体的形象,促使家鸡做出相应的反应——不管这个物体是捕食者还是食物。
虚拟实验还发现,家鸡个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同伴,发出不同的信息。比如,当一只公鸡发现危险在迫近的时候,会为附近的母鸡发出报警的声音。但是,如果附近的同伴是其他公鸡时,它就会保持缄默。母鸡发出信息同样有选择性:只在它们的小鸡面前发出警报声。
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家鸡的声音并非只会反映个体本身的状态,如“害怕”或“饥饿” 。相反,它们能意识到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它们的反应也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家鸡这种经过思考,然后采取行动的模式,使它们不太像一种鸟类,更像是那些大脑容量较大的哺乳动物。
【除掉竞争对手】
这些具有特定含义的叫声证明,家鸡在认知能力上要比我们认为的更高级一些。上述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家鸡能够就外部事件进行交流,那么它们是否有可能对某些信息保密,甚至传递错误的信息,以便从这种欺骗行为中获得好处?对此,科学家还研究了家鸡发出的其他形式的信号,这些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进一步的认识。
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知道,当家鸡发现食物时,会做出一些复杂的动作。在这些动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占据统治地位的公鸡发现食物时所做的动作——它又是快速地摇晃脑袋,又是不断点头,并且还会将食物啄起又扔下,以此告诉母鸡,它找到好吃的了。
这种行为是公鸡向母鸡示好的主要方式。科学家曾认为,在鸡群中,比较弱小的公鸡通常会比较低调,以免让“首领”感到不满。但是,一些科学家在观察了鸡群的社会行为后发现,家鸡的啄食顺序并不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样层级分明。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家鸡都是比较狡猾的。
科学家最初并没有发现这些颇为隐蔽的“情节”,因为鸡群内部的互动通常很短暂,而且很难发现,更何况,家鸡很喜欢呆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同时,对于研究人员而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同时监控多只鸡的行为。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观察难度,本文作者史密斯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家鸡版“老大哥”(Big Brother,在澳大利亚和一些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一档真人秀节目,10多个参与者会入住带有泳池、浴室、健身房、按摩浴缸的大房子,其中安置了几百个隐藏摄像机,从不同角度、不同地点来拍摄参与者在屋内的情况)。
史密斯和同事在麦考瑞大学圈定了一些户外鸡舍。这些鸡舍空间很大,植被茂密,四周用铁丝网围起,并架设了多部高清摄像机和麦克风,以记录家鸡的所有行为与声音。随后,他们对记录结果进行了分析。
同预想的一样,在鸡群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公鸡(以下简称“统治者”)会通过打鸣来显示自己是领地的统治者。它会通过展示食物的行为吸引母鸡,而当上空出现危险的捕食者时,它也会发出警报声来提醒鸡群。
那些地位较低的公鸡的行为却与预想的不太一样。研究人员开始认为,这些公鸡应该会安分守己,不会与母鸡交往,以免受到“统治者”的打击。然而,摄像机和麦克风却揭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故事。这些地位较低的公鸡使用了一些隐秘的策略,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策略甚至不应该出现在鸡群中:它们发现食物时,仅会做出动作,而不会发出声音,这样既能悄悄地发出信号,吸引异性,又不会激怒“统治者”。
地位较低的公鸡改良了展示食物的方式,从而可以秘密地吸引雌性,如此机灵的行为让研究人员颇感惊讶。然而,对于家鸡的“智慧”来说,这些行为只能算“冰山一角”。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鸡的复杂行为,史密斯和同事在实验方法和工具中融入了更多高科技元素。家鸡的声音通常过于微弱,以至于史密斯和其他研究人员无法捕捉到,甚至使用更多的摄像机和麦克风也无济于事。他们需要一种方法,能够捕捉到每一只鸡发出和听到的叫声。
最理想的情况是,给每一只鸡佩戴一个小背包,里面装有轻型麦克风,就像记者们在户外采访时所使用的那种,但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背包呢?史密斯想到了文胸。她开始收集容易扣上的旧文胸,并且最好是黑色的,这样背在鸡身上就不会过于显眼。史密斯把扣钩和可调节肩带剪下,固定在麦克风上。这个被戏称为家鸡版“老大哥2.0”的临时设备被绑在了家鸡的腰间,以记录鸡发出和听到的声音。
史密斯最想了解的是,家鸡在面对危险时如何作出反应。以前的研究显示,公鸡看到空中的捕食者(例如老鹰)时,有时会发出很大的警报声,这是很让人疑惑的。因为发出长而尖锐的声音会使公鸡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它自身会更容易被发现,进而遭到攻击。一些科学家推测,对于公鸡来说,保护配偶和后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承担这样的风险是值得的。然而史密斯想知道,其他因素是否也会影响公鸡的报警行为。
答案是肯定的。使用了“老大哥2.0”设备后,研究人员监听到了家鸡中最微弱的声音交流,他们发现,公鸡有时会出于自私的原因发出叫声。
家鸡会留意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危险程度,如果发出警报时,自己的风险最小,而对手的风险会升高时,它们更愿意发出警报。比如,当自己藏在树丛中,而竞争对手处在空地上,很容易被捕食者捕获时,那么公鸡发出警报的频率会更高。如果运气够好,这样做不仅能保护自己的母鸡,还能“除掉”另一只公鸡。
这个策略叫做“风险补偿”(risk compensation),这又是一个人类也会用到的策略。如果有条件降低风险,很多人都愿意去冒险。比如,当人们系上了安全带,或者安装有防抱死系统,开车就会更快。同样,当一只公鸡认为比较安全时,就会做出更加冒险的行为。
【家鸡的温情】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在家鸡中发现了更多的认知能力。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乔治?瓦洛蒂加拉(Giorgio Vallortigara)已经发现,小鸡能够区分数字,分辨几何形状。比如,看到未画完的三角形,小鸡竟然知道图形完整时应该是什么样子。2011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乔安妮?埃德加(Joanne Edgar)和同事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狡猾的家鸡也有温情的一面——能够理解其他个体的感受。
在埃德加的实验中,母鸡会看到自己的小鸡被一阵气流弄乱了羽毛。这时,尽管气流并不会造成伤害,但小鸡仍会把气流视为一种威胁,并且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应激症状,包括心率加快、眼温下降等。有趣的是,鸡妈妈察觉到孩子的反应后,也会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尽管母鸡并未被气流吹到,小鸡也没有受伤。此外,母鸡还会向小鸡发出“咯咯”的叫声。这些发现表明,家鸡可以了解其他个体的感受。以前,人们同样认为这种能力仅是少数物种所有,比如鸦类和松鼠,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
普通的家鸡具有如此高的认知能力,而家鸡与其他具有较高智商的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一事实让我们对智力起源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思考。也许在动物界,与科学家以往的看法相反,智力并不是一个稀有的、较难进化出的性状,而是相当常见的,只要社会条件允许,智力都可以进化出来。
对于家鸡来说,其非凡的认知能力应该来自它们的野外祖先,也就是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森林中的红原鸡。这种鸡的基本社会结构是包含4~13个个体的小群体,成员处在各个年龄段,群体关系相对稳定,并且可以长期维持。像其他很多社会性动物一样,每个群体由一雄一雌领导,它们通过控制低等级的个体,占有群体所需的所有资源,不论是食物、空间还是交配权。雄性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吸引雌性并为它们提供食物上,而雌性则仔细观察雄性的一举一动,通过雄性的行为以及对以往行为的记忆来做出相应的反应,避开那些具有欺骗性或不怀好意的个体。要想维持与母鸡的关系,公鸡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围绕母鸡展开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群内的竞争不是家鸡进化出智力的唯一压力。它们同样受到群外的一系列威胁,包括狐狸和老鹰等捕食者,对于每一种威胁都需要不同的逃脱策略。不同的情况,促使红原鸡发展出应对不同危险的聪明办法,同时也形成了互相沟通以应对威胁的能力。这些能力仍然出现在现今的家鸡中。
人类吃掉的家鸡可能数以十亿计,而如此之多的认知技能集于这样一种动物身上,自然会引发它们所受待遇的争论。作为一种鸟类,家鸡本应小群生活在野外,但现在却被关入栏中,一个养鸡场有时会饲养多达50 000只鸡。家鸡的寿命本来为10年左右,现在却只能生存6个月,然后就会被杀掉,成为人们的肉食来源。这些鸡会被这么早就杀掉,是因为它们经过了遗传选择,它们会长得很快,但年龄稍微大点,就会受到心脏病、骨质疏松、骨折的困扰。蛋用鸡的境遇稍好,但它们的一生也就18个月,并且终生只能呆在狭小的空间里。
家鸡从社会性祖先红原鸡那里继承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许是它们苦难的源头之一,这使得这种鸟类能够在非自然的、恶劣的人工养殖环境下存活。只要人们不关心自己的食物来自何方,不了解家鸡杰出的智慧,这种密集的养殖模式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一些消费者已经开始寻求改变。在欧洲和美国的几个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均通过了一些要求改善蛋用鸡养殖条件的新法规。这些法规的通过,主要是基于消费者对健康食品以及提高动物待遇的诉求。在澳大利亚,养殖者会强调自己的动物生活在更优越的养殖环境中,以吸引越来越多重视动物福利的消费群体。然而,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肉用鸡的养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受到重视。
科学家才刚刚开始揭示家鸡的智慧,但这些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家鸡再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又笨又蠢的动物,它们同样有智慧,有策略,甚至有温情的一面。
(作者:卡罗琳?L?史密斯/Carolynn “K-lynn” L. Smith 萨拉?L?杰林斯基/Sarah L. Zielinski;翻译:王雪婧?刘阳)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