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如何“玩失踪”?

在信息时代,想“玩失踪”有多难?

美国“码农”布莱恩?摩尔就曾有过这样的疑问。在搬到纽约居住之后,他深受前女友之扰。原因是,短短半年内,他们“偶遇”了四次,这样的概率在这个1200多平方公里的大都市里几乎不可能,况且,每次见面都让摩尔尴尬不已。于是,“反社交软件”Cloak诞生了。

通过GPS定位,Cloak可以在你周围的一定距离内设立“电子栅栏”,一旦发现你的某位好友闯进了这个安全范围,它就会发送警报,提醒你赶紧躲起来。

还有更“绝情”的。当你已经跟不想见的人面对面时,一款名为Tickle的软件仍然可以帮你甩掉他们。你只需要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摇晃手机,或者悄悄摩挲屏幕,Tickle就能通过内置的感应器了解到你正深陷尴尬的谈话之中,随后它会自动拨打你的电话,让你找借口抽身而退——就像在相亲前你交代朋友去做的那样。

但到目前为止,Tickle还只是一个雏形,工程师们正努力让它成为现实。Cloak虽然已经上线,但如果你铁了心要与世隔绝,它也不是完美的选择:它需要连接定位应用Foursquare和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才能分辨出你的好友。而此时,对方往往也能通过这些社交应用发现你。

相比之下,在网络世界中“玩失踪”的可能性似乎比在现实中大得多。去年8月,一个名为Suicide Machine的网站推出了“自杀”服务,可以一键删除你在所有社交网站上的痕迹。许多人用行动表达了对“反社交”的拥护,短短几天里,就有1000个Facebook用户将自己的账号删得一干二净。

尽管Facebook随即封杀了Suicide Machine,但这位社交巨头也深知自己无法阻挡逆潮的侵袭,干脆顺其而为之。当以“阅后即焚”为特色的图片分享软件SnapChat爆红之后,Facebook也推出了同类应用Poke,与之摆开对阵之势。在SnapChat和Poke上,你可以拍照片、写信息,并将它们发送给朋友,但这些图片会在收发双方打开的几秒钟后立即消失,不留痕迹。

不过,不要以为这样就能永绝后患,尤其不要试图挑战网络时代人们的好奇心。2009年,《连线》杂志撰稿人拉特利夫曾经利用黑客技术隐匿网络痕迹,悬赏能找到自己的人。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人成功逮到。在那场演变成“人肉搜索”游戏的逃亡实验中,人们查到的可不只拉特利夫的行踪,还包括他写过的所有文章、他现身其中的每一段视频、他最喜欢的作家、他常求助的修理工,甚至还包括早已被人遗忘的他小时候的绰号……(作者:秦筱)

  • 发表于 2014-05-02 00:00
  • 阅读 ( 490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