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导致某些鸟类放弃飞行?

很多不会飞的鸟类在外形上都比较相似,比如鸵鸟、鸸鹋(又称澳洲鸵鸟)以及恐鸟(新西兰一种已绝灭的大型鸟类)等等。过去人们认为这些鸟类在进化上属于同一分支,其祖先率先放弃了飞行。也就是说,先出现了一种不会飞的鸟类,随后因为板块漂移等原因造成的地理阻隔,使得它们的后代被分割成彼此隔绝的小群体,并分别进化成现在被我们发现的各种鸟类,通俗一点说就是“先落地,后分家”。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古生物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这一经典理论很可能不正确: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外形相似的不会飞的鸟类,是不同地区的鸟类分别放弃其飞行能力之后的结果,即“先分家,后落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古生物学家Alan Cooper率领的研究团队,从马达加斯加象鸟(一种已灭绝的大型不会飞的鸟类)骨骸中提取线粒体 DNA 并与其它鸟类进行序列比对发现,比起外形更相像的恐鸟而言,它们与新西兰的另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类——鹬鸵(又叫几维鸟)的亲缘关系更近(恐鸟的近亲,则是远在南美)。换句话说,这些鸟类放弃其飞行能力,是在它们已经变成不同物种之后,分别发生的事情。

通过重建进化树,人们已经在不同的鸟类种群中发现了六次放弃飞行的进化事件。这些事件很可能要归功于恐龙的灭绝:在那之后,地面上的大型食草动物以及它们的猎食者数量都大幅减少,这些放弃飞行能力的鸟类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与此同时,它们的体型也逐渐变大,最后“殊途同归”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编译:UnknownC4;via newscientist)

  • 发表于 2014-05-30 00:00
  • 阅读 ( 551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