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辑】父母的爱与罚,该如何表达?

“六一儿童节”已经来了,,《知道日报》特别推出了“六一特辑”系列问答策划,邀请包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专家们,跟大家一起聊聊儿童节的话题。

在每一个家庭,无论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多少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我们相信,爱与陪伴终会化解一切,融化一切。在这个六一,无论你是一位家长、孩子、家长的家长,抑或孩子的孩子,不妨和家人们一起, 共同度过这个充满爱意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喊出并践行——“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习惯成就卓越的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对孩子正确地进行奖励与惩罚是让年轻家长们头疼的一个问题。而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我们不是没有知识,而是缺乏常识。我们常常仰赖老祖宗留下的‘棍棒之下出孝子’或者最新出炉的‘虎妈’‘狼爸’等‘先进理念’来误导自己,并偶尔做出许多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错误行为。

【奖励和惩罚的误区】

1 重物质轻精神

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奖励玩具或者吃“肯德基”等层面上,一方面让孩子在收获丰富物质的同时,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应得的,而且也缺乏分享之心,导致很多家庭玩具成堆,但是用处不大。对于奖励吃垃圾食品等方式,笔者就更不赞成。从孩子身体的发育角度来看,这些食品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事实上,我们能给孩子的奖励真的就不能有一些精神层面的吗?

2 隔代教育重奖励,少惩罚

在目前双职工家庭的现状下,家中有老人帮着照看孩子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老人不仅承担着孩子的安全接送等事务,还经常需要花大量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度过。这就给教育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是,往往因为“隔代亲”的传统观念,让很多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嫌疑。

3 奖励越多越好,惩罚越少越好

曾经有段时间,社会流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不论孩子的真实表现如何,大家都学会了伸出大拇指,脱口而出“孩子,你真棒!”殊不知,这样不明确的表扬也许助长了孩子的骄傲情绪,并且习惯躺在“舒适区”而不愿意寻求更好的动机和行为。奖励和惩罚在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兼用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也才能在孩子心中打下“做得好就会得到奖励,做得不好当然要受到惩罚”的道德意识。

4 体罚仍在部分家庭中长期存在

“体罚不仅标志着家长的软弱无能和惊慌失措,也标志着他们的教育方法极端不文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警示人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媒体还是邻里之间还是会听到体罚孩子的例子。一个上中班的小朋友佳佳,就曾经在家里遭到爸爸飞过来的鞋子的伤害。这种不理智的行为,不仅给孩子身体带来疼痛,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不幸的种子。她会更加胆小,更加觉得没有安全感,更加自卑,从而影响其性格的塑造和未来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系列困难。

【家长如何正确表达奖励与惩罚?】

需要指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以前信息少、环境差、物质匮乏的穷孩子,而是信息量每天骤增、环境复杂多变、物质极大丰富的新儿童。在这个不学习就要被孩子落下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有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遭遇知识的挫败感,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变通,只晓得用现成的理论生搬硬套的结果。

奖励与惩罚措施的制定要有孩子的参与性。以往在家庭中的奖励和惩罚大部分是家长的“一言堂”,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只有接受的份儿。而如今,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因为“让儿童站在中央”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任何一项举措都应该是利用儿童身心成长的,而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的权威。这就要求家长在制定奖励和惩罚的内容时,仔细聆听和了解孩子的心声,看看孩子如果表现好了,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如果做得不够好,又希望怎样惩罚?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像老师备课一样重要的一环。

奖励与惩罚在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家庭教育是建立在控制论、系统论基础上的系统工程,单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要发挥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对孩子进行奖励和惩罚时保持一致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父母之间,父母与老人之间,一定要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并在实施中保持高度的统一,不偏袒、不夸张,让孩子在接受奖励和惩罚时做到心服口服。

奖励与惩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正确认识奖励与惩罚的有限性及灵活性。奖励和惩罚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手段或者方法,但不是目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奖励和惩罚在孩子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并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而不是照搬照抄别人的。要知道,随着儿童道德水平的增长,奖励与惩罚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卢梭曾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事半功倍的奖惩法则】

实践证明,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长适当地应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可以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建立完整的道德情感方面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绝不能单纯依赖奖励或者惩罚对待孩子,重要的是要在日常活动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先懂孩子,再进行奖惩

每个孩子爱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如果不了解孩子内在的程序语言,就无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无论奖励和惩罚都可能大打折扣。这里以孩子的5种爱语为例,来阐述如何对孩子进行奖励。一般来说,孩子喜欢的大致分为5种,即肯定的语言(口头表扬),精心的礼物(物质奖励),用心的陪伴(精神礼物),服务的行动(为孩子做具体的事情)和身体的接触(爱的肢体语言)。那么,怎样获知孩子最重要的是那种语言呢?这里要提醒爸爸妈妈注意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抱怨的那个就是他最需要的语言,比如,孩子常常不自觉地说:“爸爸妈妈能不能多陪陪我呢?”这表明这个孩子最重要的爱语是用心的陪伴。所以在奖励孩子时,就可以多考虑亲子共处的方式,比如奖励一起画一幅画,或者一起去郊区踏青或者一起去看场动画片等等。这样的奖励方式既满足了孩子的内心需要,又增进了亲子沟通,而且奖励成本也低。

惩罚也是一样的,要先了解孩子能接受何种类型的惩罚。比如对于有些孩子,说声“对不起”就是很重要的一种惩罚方式了;而对于另外一名儿童,即便给关闭房间半小时也不起作用。这不仅取决于孩子从小成长的环境,还取决于孩子是情感细腻型还是情感粗犷型,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体察孩子的细微情绪,如果可能,可以制作孩子的情绪晴雨表,方便积累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信号。

2 奖励和惩罚要及时

有研究表明,值得表扬奖励的事迹发生时间与表扬、奖励的时间差距愈大,则激励效果愈小。这就提醒家长朋友在对孩子进行奖惩时,要把握好时机,切不可拖延太久。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当然了,奖惩要注意场合,比如不能在公共场合公开惩罚孩子,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们最敏感的角落,是人的尊严。”孩子虽小,但是自尊心同样值得保护,而很多家长总是愿意借助有客人或者公共场合来大声斥责、恐吓孩子,以显示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性。其实,这样的行为大可不必。要等到回家后第一时间教育孩子即可,而且也要真诚地告诉孩子家长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觉得爸爸妈妈其实是非常在意自己的。

3 奖惩要适度

有的家长认为奖励越多,孩子的表现就会越好,也有的家长认为惩罚的力度越大,孩子的不良习惯就改得越彻底。但事实上,这两者皆不可取。要取得良好的奖惩效果,可以有一个衡量的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对于奖励,要对孩子当下的行为有正确的表扬和肯定,但也不能助长他骄傲的情绪;对于惩罚,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夸大其不良行为的后果,也不过分用失控的情绪对待孩子,先进行情绪的疏导,再进行行为的惩罚。

4 奖惩要灵活

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远比我们家长期待的要丰富得多。在儿童眼中,一张小小的不规则纸片可能是一条特别的裤子,可能是一片神奇的树叶,也可能是一片云朵。请家长们也要像孩子一样保持对任何事物的热忱和好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看到他们可爱的一面。对于孩子而言,一份物质的奖励可能会让孩子当时激动万分,而一份精神的礼物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更加长远的影响。对于奖惩的灵活性更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可循。比如,有位智慧的爸爸,经常出差在世界各地,他给女儿的奖励就是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到邮局去给女儿所在的幼儿园邮寄一张有当地文化风貌的明信片,后面写上对女儿的祝福语。这真是一份不同寻常的奖励呢!生活中,只要用心发现,就可以制造出很多的惊喜,来联结家长和孩子的教育之旅。

【Tips: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悦纳和爱】

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需要对孩子及早进行奖励和惩罚教育。奖励和惩罚是对儿童进行道德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通过肯定或者否定的方式给孩子建立最初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从而影响儿童道德情感的最终形成。

家长永远要记得,奖励与惩罚都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格健全完满的人。我们所做的努力只是给孩子美好人生一个坚实的基奠,让孩子在我们必须送他们远行时多一副精神的好底子和好武装。还不仅止于此,我们奖励和惩罚的前提仍然是“无条件的悦纳和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奖励与惩罚的确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智慧地运用并且知道该怎样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去奖励和惩罚孩子,让孩子成为生活中独一无二的风景。(作者:马迎春;via 《健康与营养》)

  • 发表于 2014-06-01 00:00
  • 阅读 ( 549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