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来给初次接触进化论的人说明生物的遗传性。那么提一个古怪的问题,如果老鼠患上某种心理疾病,那么老鼠的儿子会不会也得上这种病?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心理疾病会不会遗传。
凡是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心理疾病也不例外。概而论之,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需要提前澄清的是,现在我们的话题关注的是遗传因素,不代表其他两种因素不起作用。
研究心理疾病的遗传病因,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双生子研究,可确定一种疾病是否遗传以及遗传程度;另一种是基因学研究,可进一步确定与疾病相对应的基因的位置。
双生子有两种,一种是同卵双生子,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另一种是异卵双生子,约50%的基因相同。基于这种生物学事实,可以推断,同卵双生子的其中一个若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也发现另一个亦患此病,那么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很可能具有遗传方面的原因。由于同卵双生子一般出生、成长在同一个家庭,在研究时,有必要对家庭影响进行控制,为此心理学家们将目光投向出生后即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然后再考察两者在特定心理疾病上的一致性。自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家用这种方法证明,几乎所有主要的精神疾病都有遗传的因素。据估计,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如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和孤独症的遗传系数在80%-90%之间。这些疾病的遗传系数高得惊人,甚至比业已令人震惊的乳腺癌(约5-60%)和帕金森症(约13-30%)的遗传系数都高。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等(Burmeister,2008)对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遗传系数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摘录如下表所示:
但是,基于对分开收养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分开收养并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影响,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产前环境也可能成为导致精神疾病的因素。这种忽略,很可能导致之前的研究对遗传系数的过高估计。
基因学的发展为上述困境带来了曙光,一种叫做精神疾病遗传学(Psychiatric genetics)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将精神疾病直接同特定基因联系起来,这种技术叫做遗传连锁分析。然而,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获得的有限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后续研究的重复。不过,我们仍然对其给予厚望,像唐氏筛查法预防胎儿先天缺陷一样,期望这种技术为心理疾病的早期预防做出贡献。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