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杯同样如火如荼进行的,是每年的高考时间。不同的是,世界杯我们都是热血的旁观者,而高考,几乎每个人都要狗血地经历/正经历/经历过。整个酷暑,考生和家长和学校,都在考试、报考、录取的路上反复折腾。而高考之后-录取之前这场抉择,却可能比考试本身更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人生。
为了给今年的考生一个参考,本期专题我们专访了4位曾经的高考生,他们就读的都是今年专业榜的TOP1,这些专业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冷/热吗?多年以后再回看,他们又会如何评价当年的选择?
受访者档案一览
A 小张 90后 本科专业服装设计 就职于北京某网络媒体
B 小包 85后 本科专业地质工程 博士在读
C 浩子 80后 本科专业核能与核技术 就职于上海某核能公司
D 李峰 80后 本科专业工业设计学 经济学博士在读
受访者档案A
姓名:小张
现况:北京某网络媒体 上班
学业经历:高中-北京东城区125中学(非重点高中)→本科-北京某二本大学服装设计专业
老家:北京市
出生:1990年 射手座
其它需特别介绍的情况:2009年大学入学,2013年大学毕业,6月15日,工作正好一年的小张,如果在早几年的语境下,一定可以用上“新新人类”这个词汇——标准的90后,标准的北京女孩,标准的“执着理想追求者”。小张没有高考后填志愿的“慌乱选择”经历。因为她的理想在幼儿园阶段就定好了。她是学美术专业的。在全国高考之前,她们已经就先进行了艺术专业考试。小张的美术爱好的确就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的,可是,那仅仅是爱好而已。当时并没有太严格的艺术训练。直到高中开始确定志向的时候,才正式开始把美术作为自己未来参加高考的专业。当时父母的意见完全相反。爸爸表示支持,但是他的支持其实是支持女儿对于专业的选择权——孩子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妈妈是坚定反对者,她认为一个女孩子学美术专业不好,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能提供太多的支撑。
妈妈认为女儿最好的职业应该是到事业单位或者国企,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几乎是在将美术专业作为高考志愿的时候,小张就确定了服装设计就是自己的未来职业。当年那部电视剧连续剧《奋斗》和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服装设计工作把北京服装学院一下子捧得特别高。高考前的美术专业考试,小张的考分应该算是中下;文化考试的分数达到了500多分,这个文化分数在她入学后,班里25个同学中都是数一数二的。据小张说,08年之前服装设计行业前景比较可观,可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她入学以后,人才市场关于服装设计的人才已近饱和了;服装行业产能过剩,国家甚至开始对这个行业开始采取一些管控措施了。记者问小张,在她们学校老师的眼里,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小张说,第一是要有思想;第二是要能按时完成作业。
小张应该算是老师和学校里眼里的好孩子,因为她年年拿奖学金。在大三的时候,老师就推荐她去了一个公司见习,不过由于公司上班的时间和学校要求的作息时间差距太大,小张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只好放弃。大四正式实习的时候,小张的家人联系到了一个服装公司,这个公司以高级定制业务为主,已经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技师,在那里得不到更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也有一些同学去了行业里一些大牌设计师的工作室或者公司里去实习,工作就是为他们的服装作品穿珠子。记者问道:许多励志故事都会认为,机会就在这样一些打杂的工作中。小张说,真实的现实绝对不是这样的,你不可能获得任何机会。小张说,在服装设计领域里,大家公认排名第一的是:北京服装学院,它的牌子硬啊;其次是上海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学院;然后就是清华美院了。这些算是一流的。自己的大学可以排名第四,但是这毕竟和它们比不能算一流。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意味着机会也会少很多。最终,小张还是离开了这家服装公司。在大学毕业前夕,小张找到了现在的这家网络媒体公司,以应聘美术设计的岗位得以就业。6月15日,也就是记者采访的三天后,即将工作满一周年。记者问小张,美术专业是自己从小的理想,服装设计是高考前认定的终身事业,那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的理想开始松动了呢?有没有过对放弃理想的纠结?
小张说,应该是从大二学校分了班以后吧。大二开始正式分班到服装设计专业后,慢慢就接触到了这个行业里的核心内幕。比如,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出头的。一些大牌设计师下面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就被大牌拿走了,一点办法都没有。或者家里有实力,想办法去铺垫一些。小张家里是工薪家庭,不可能有这种实力。所以小张对于放弃专业,并没有太多的纠结。
大四毕业后,服装设计这个专业理想彻底算是放弃了。毕竟对于自己家庭来说,就业是第一位的。谈到就业一年的感受,小张说,坚持理想不容易,而选择专业更不容易。在家庭里,过去妈妈的话自己是听不进去的。可是现在小张的理想已经又变了。她希望考上教师资格证,到国家全日制的中小学去当老师。记者问,有没有想到过开一个美术专业辅导班,或者干脆开一个公司,小张说,不太敢去想。因为还是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和一些社会因素不允许。记者问小张,对于成家有什么打算,小张说,还是工作第一吧,对于成家没有具体设想,也没要一定在哪个年龄里结婚的打算,工作第一吧。小张当时同班同学有25人,毕业一年后联系不多。听说继续搞服装设计专业的大概不到一两个了。许多人包括曾在一些比赛中崭露头角的同学已经改行,小张还算是和美术专业挂钩的,而有个同学去了机场,从事地勤服务工作去了。
小张认为理想的专业或职业:
1. 机电
2. 人力资源
3. 应用心理学
4. 电子商务
5. 网络媒体
受访者档案B
姓名:小包
现况: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工程专业 博士在读
学业经历:本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硕士-地质工程→博士-地质工程 本硕都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老家:河南商丘
出生:1988年
电话采访小包,从声音判断,感觉他就是一个快乐的大男孩。
采访完问他可否给我一个照片,他很爽快答应了。收到照片一看,果然就是一个快乐男孩。进入正式采访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学习,你对你的未来如何判断?
小包说:我很自信。这也许就是成功的教育学中的一个标准。教育让人生更加自信了。所以难怪他是个快乐的大男孩。小包的专业选择是从 “一而终的”。从高考后的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他都是在学“地学”。不过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的第一第二志愿都不是地学类,而分别是“材料学”和“生物工程”,当时父母和学校老师都没有干预,志愿都是自己选择的。其实,小包的父母和理工科无关,都是语文教师。可现在的专业却是在通过“调剂”后而得的。现在小包反而认为现在的这种选择是最佳的。对于自己的专业,小包说,我们这个专业本身是冷门专业,知道的人少,学的人少,但是记者问他,你们这个专业的就业热度排第一位。小包说,因为它是艰苦行业吧。小包认为,自己性格开朗,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记者问他,地质工作经常需要到一个地方一待就是两三年,怎么办?小包说:自己这个行业学历低一些可能常驻外地的要求多些,但是如果搞科研,会有一些外出,但一般还是不会外出太久。记者问他有女朋友了吗?小包说,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学生态,也是博士。
记者又问如何设计未来两个人的工作?小包说,现在还没有考虑那么远,等正式毕业分配后再说吧。对于未来更长远的人生目标,记者问小包是不是“科学家”,小包说,我们这个专业的性质注定是“科研”和“应用”相结合。
小包心目中理想职业排名:
1. 财经
2. 土木工程
3. 地质工程、石油工程
4. 珠宝鉴定(由于奢侈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之前的冷门专业逐渐走俏)
5. 车辆工程
受访者档案C
姓名:昊子
现况:上海某核能公司
老家:江苏
出生:1980年
毕业大学:清华大学
昊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奋斗、惊喜、职场政治、命运以及生活压力的小人物的故事昊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奋斗、惊喜、职场政治、命运以及生活压力的小人物的故事
昊子出生于江苏一个农村家庭,1998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在厚厚的填志愿的报纸里,他看到了“核能与核技术”这个专业。由于这个专业是定向培养,上大学不用学费,为了替父母减轻负担,他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分数出来以后,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昊子说,所谓“核能”就是用原子能发电,“核技术”是利用核辐射,在农业领域可以育种,医学领域可以做放射性诊断、治疗,在工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大学四年,昊子波澜不惊地学完了自己的专业。因为是定向培养,所以也不需要担心分配,2002年他大学毕业后直接就进了定向培养自己的公司。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一进公司并没有干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从事了软件编程方面的工作。专业方面,这等于是重新学过。在这家单位工作合同期满之后,他跳槽去了另外一家核能公司。不过还是干IT方面的工作。2010年,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时候,昊子结婚了,也在上海买了房子。收入不高,在上海这个大都市,还是有些压力的。记者问他对自己的幸福感打分,他说只能给70分。满意的原因是,近年随着核能行业的发展,自己的专业和行业开始被人们关注,这让自己对工作,对这个行业更有信心一些。而另外30分不满意的部分一是工资偏低,二是国企机制固有的一些毛病,让自己不满意。
如果细分“幸福感”的构成,30%来自工作,60%来自家庭,10%来自社会和人际关系。记者问他对当时在清华大学所学的这个专业有什么看法,昊子说,学的时候还可以,但是当时由于知道的人少,算是十足的冷门,所以学习氛围不太热。
记者问他会不会向亲戚朋友推荐这个专业,昊子坚定地说:不推荐。
理由是,这个行业太小,尽管近年影响力加大了,但还是小。另外国家对发展核能的政策不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比如日本福岛核辐射事件就对他们有影响。国家对发展核能的政策是明摆着的,所以这个行业的增量是可想而知的。记者接着问,从人们世俗的眼光来看,“清华大学”加“核能核技术”,这绝对是高大上的组合啊。
昊子说,核能和核技术在国防和重大科技领域里绝对可以算是高大上。而民用的核能及核技术,神秘感正逐渐消失,说不上高大上了。
昊子心中理想专业排名:
1. 研究员
2. 教师
3. 工程师
4. 金融
5. 医生
受访者档案D
姓名:李峰
现况:北京某大学 经济学博士在读
学业经历:本科-工业设计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经济学
老家:湖北
出生:1984年
其它需特别介绍的情况:已婚,孩子一岁,妻儿在老家,和妻儿相隔1000多公里。采访完李峰后,他特地嘱咐我不要用他的真名。
李峰当下情绪也许只能反映当下,也许也多少带着一些过往人生的必然因素。这仍然还得从他高考之后填志愿开始。李峰对于高考完之后填志愿的事情几乎都忘了,因为当时填志愿的事情全部都是比他大两岁的哥哥代劳的。当时他的哥哥已经上大学。哥哥学医,现在当医生,哥哥对自己现在的人生是满意的。
李峰当时对于填志愿没有任意个人意见,只记得希望和技术类的相关就行。
后来他的本科专业学的是工业设计类,还是经过“调剂”而得的。然而,李峰选择了工业设计,从后来来看,是不圆满的。因为他没有绘画功底。李峰说,这个行业如果没有绘画功底要想待下去,就会很辛苦。这个行业并不需要学历多高,非常强调实际能力,包括工作经历。所以本科毕业后,李峰根本没想到要往这个专业继续上硕士。再选硕士的专业时,李峰选择了改行,选择了经济学。
在硕士毕业以后,李峰继续读博士,还是经济学。在学了经济学之后,李峰发现这和自己小时候的理想还是有差距。李峰最本真的理想现在看来是会计学。通俗一点说,就是做一些统计计算相关的工作。经济学虽然和会计学有重合部分,但是毕竟还是有些差距。现在,李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打分是7.5分——这是记者没有想到的,这个分数比他讲述人生经历时候的那种感觉要高得多——我以为他会打分在一个及格边缘的分数呢。记者问他,这个7.5分的打分“满意”的内容是什么,他说,主要是自己还是学到了东西吧。似乎说“满意”的内容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然而10分满分的话,毕竟还有2.5分的是对自己专业的“不满意”。所以记者问他不满意的内容又是哪些。
李峰说道:难以一下说清楚,人生已经到了30岁,发现很多儿时的梦想越来越远。那些成功人士都是极少数,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获得了成就,都需要很多因素的促成。所以现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反而低了。主要就是先找个单位,有口饭吃。
记者问他,读书已经到了博士阶段,会有成为专家、大家的想法吗?李峰说:还没有这个想法,这一切看机缘。李峰以记者的职业举例:比如你一个小媒体的记者,无论如何做不成大记者。你需要努力,要到更大的平台,比如去央视,你才能可能成为大记者。记者问道,这究竟是需要个人努力呢还是需要有单位的属性作依托呢?李峰确定地说:主要是靠个人努力。记者问道:要到大单位才能成功,是不是暗含单位的属性很重要呢?李峰依然还是认为是个人努力更重要,因为这是内因,单位的属性是外因。
另外,对于本专业不满意的地方还包括自己读书的时间太长了。记者问李峰对于成家的打算,李峰告诉我他已经结婚了。我这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重负之下带来的一个男人的内心不安。
妻儿在湖北老家,妻子是教师。对于毕业分配,自己的专业在老家那个地级市的就业单位比较少,而在省会武汉市会多一些。李峰最后刻骨铭心地告诉记者:对于那些后来的求学者,他的建议是无论如何,所有的学位应该在30岁之前拿到手。太长的求学经历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自己努力或用心,本科也就足够成才。
李峰当下认为社会上最理想的职业:
1. 金融
2. 土木
3. 建筑
4. 传媒
5. 律师
(作者:文一龙)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