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日凌晨,台湾省高雄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可燃气体爆炸事故。猛烈的爆炸将一整条马路的混凝土路面完全揭开,将车辆抛起3、4米高。截止到1日下午,事故已经造成了26人死亡,280人受伤,其中消防救灾人员死亡4人、受伤22人。而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那么,这起爆炸事故为何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来注意避免这种危险呢?
在对这次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多称呼其为“瓦斯爆炸”事故。瓦斯是多用于港台等地的称呼,是“gas”的音译,多用来描述工业原料或家庭燃料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可燃气体。不过从目前调查结果来看,导致爆炸的可燃气体可能为乙烯、丙烯或丁烷,且以丙烯嫌疑最大。不过,由于现场调查仍在进行之中,因此该爆炸事件究竟是何种气体泄露引起、是何单位负责,仍有待确认。
不过,这三种气体均为可燃气体。对于可燃气体来说,在空气中混合至一定浓度即可引起爆炸。由于在室温下,这些可燃气体均为气态,高于其闪点,因此泄露后是否引起爆炸主要取决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
对于可燃气体来说,若在空气中的浓度过低,则无法持续燃烧而产生爆炸,而当气体浓度过高时,则氧气含量相对不足,使得只能够燃烧而不产生爆炸。由此产生了两个浓度值:低者称为爆炸下限,而高者称为爆炸上限。若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下限之间,即可能产生爆炸。以丙烯为例,其爆炸下限约为2%,爆炸上限约为11%。
在正常的管道运输过程中,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通常高于其爆炸上限。因此有时候我们可以看见一些化工厂常有点燃的“火炬”,这是化工厂将生产中产生的可燃副产物收集起来,在管道末端点燃烧掉,减少可燃气体随意泄露而造成的危险。
但是在这起事故中,可燃气体从管道中外泄,进入到了下水道中,并在下水道中累积,超过了其爆炸下限。而下水道中除了燃气管道外,还有通信、供电等线路,而这些线路容易产生火花。加上下水道位于地下,空间狭小,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爆炸的威力。同时由于地下的下水道相互连通,可燃气体沿着道路下方起爆,由此造成整条街都被炸裂破坏的景象。
那么,面对如此惨烈的景象,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其发生呢?
对于公共场合,首先管道管理部门应尽忠职守,严格监控管道压力、检测器报警等信息,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在本次爆炸事故中,有报道显示31日晚间8点到9点之间,电脑报告的压力就已出现异常,但相关单位并未采取措施,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其次,若是闻到疑似可燃气体泄露的气味,应尽快报告公安、消防等部门,同时应尽量通知周边人员注意异常情况并及时撤离至安全地区。
同样的,在家庭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可燃气体时也应注意预防燃气泄露事故。在平时使用时应注意接头的密闭性,并经常检查灶具、皮管等是否老化。在使用完灶具后应及时关闭闸门。在闻到有燃气泄露后,切忌慌张,缓慢走近总闸将其关闭,切勿进行跑动等行为,避免因摩擦静电而产生火花。同时,切勿使用包括手机、电话在内的一切电器,也不要使用电风扇、排气扇等电器进行排气,以免开关电器时产生火花。应打开周边门窗进行自然换气。若关闭阀门后泄露仍在继续,可用肥皂水检查破损之处,立即处理。若自己无法处理,应及时通知周围邻居,撤离至安全距离后尽快通知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