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诺贝尔物理奖:希格斯玻色子为什么又叫上帝粒子?

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共享,他们提出了一种理论机制,该理论解释了亚原子粒子的质量起源,最近,因为在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对撞机上的ATLAS和CMS实验中发现了它所预言的基本粒子,让该理论获得验证。

希格斯玻色子 (Higgs boson) 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预言的一种基本粒子。标准模型是粒子物理学的核心理论,它描述了我们可见宇宙的基本粒子及它们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力,它属于量子场论的范畴,兼容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

标准模型将基本粒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它组成了物质,它具有半整数的自旋并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另一类是玻色子,它负责传递各种作用力,它拥有整数自旋且并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机制解释了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有质量,简单地讲,就是基本粒子因为与遍布宇宙间的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而拥有了质量。希格斯子属于玻色子,它是希格斯场的副产品,它没有自旋,不带电荷,非常不稳定。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中心宣布大型对撞机上的CMS和ATLAS两个实验组分别探测到疑似希格斯子的新玻色子,2013年3月14日再次发布新闻稿,正式确认了先前探测到的是希格斯子。标准模型共预言了 61 种基本粒子,希格斯子是最后一个被实验证实的。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学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物理学家利昂?莱德曼无意中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这么一个名字。莱德曼不喜欢“上帝粒子”这个名字,他喜欢开玩笑说,他其实想叫它“该死的粒子”,因为希格斯玻色子是如此难以找到。“上帝粒子”源于莱德曼的《上帝粒子》这本书,这个绰号也让许多物理学家对它心生畏惧。

而另一件关于上帝粒子有趣的事情是,彼得?希格斯关于新粒子的那篇最著名的论文最初是被拒了。但这却成了一件好事,因为这让希格斯有机会在论文里多加了一段话,引入了如今非常著名的希格斯粒子。1964年,希格斯写了两篇论文,每篇都只有两页长,内容就是现在被称为希格斯场的东西。《物理快报》(Physics Letters)接收了第一篇论文,但拒掉了第二篇论文。著名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在评审第二篇论文的时候,建议希格斯加上一部分内容来解释这一理论的物理学意义。希格斯加了一段话,预言这个场中的一个刺激,就像大海中的一个波浪那样,会产生一种新的粒子。然后,他把改过的论文投给了那家杂志的对手——《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结果发表了。

  • 发表于 2013-10-09 00:00
  • 阅读 ( 632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