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意,为何总被拒绝?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别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人们总是可以从别人的行为中解读出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潜台词使人们拒绝这些帮助,哪怕这些帮助是他们目前需要的。

潜台词一:帮助我,是不是另有目的。

几乎每一个假装成熟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免费的午餐(早餐和晚餐也没有)。你的好意在别人眼中不一定是好意,有时他人就会想:今天给我的帮助可能就是你利用我的第一步,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信任危机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骗爱情,骗同情,骗金钱,原来你和我谈恋爱只是为了让我帮你做PPT。记得《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那个怪叔叔用了几瓶可乐就可以骗到孩子们的跟随,这些社会现象是人们不断揣测对方邪恶用心以保护自己的催化剂,人们越来越会保护自己了,但是也越来越没安全感了。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会习惯性的找别人帮助自己的理由,问问自己:「为什么他会帮我?」找不出来不要紧,大部分时候已经预设了对方有所图的立场,人们会认为「不是没有,是我看不出来」。

潜台词二:接受了帮助,就说明我欠你的。

「社会性互惠规范」使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之一,人们的帮助行为应该是相互的,一个人不懂得知恩图报,人们都会亲切的称其为白眼狼。甚至社会交换理论也指出,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有心理成本的,就是我们会对别人产生亏欠感。

对他人的亏欠感意味着我们的关系可能是不对等的,有的人会尽可能再去帮助别人,使得自己再次恢复心理平衡;而有的人,认为接受帮助破坏了自己的自由需求,认为帮助行为使得自己以后的选择变得不自由,君不见中国送礼的一大堆,更多的时候交换的不是礼物,而是人情。欠别人人情,法官可能会误判,警察可能会松手,老师可能会偏心。

在心理学家布林提出的抗拒理论中,人们逃避接受帮助是为了以后自己能够follow my heart,能够自由的控制自己。他们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干不了就再想想办法,接受别人的帮助会让自己受到无形力量的干扰,拒绝帮助就是对破坏自己自由的一种对抗。

潜台词三:接受了帮助,就说明我无能。

当别人对自己提供自己帮助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进行归因,人们想的不仅是“别人为什么要帮助我”,还有可能是“我为什么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在某些情境下,自尊心强的人会把原因归于自己能力上面,接受别人的帮助意味着自己的能力有缺失。

想起来读高中的时候,同桌有的习题不会做也不愿意问同学,作业完不成也不愿意去抄别人的,甚至别人主动为他讲解,他都会笑着拒绝。后来我才明白他这样做的一部分心理因素。

在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人们总是有一种把行动的原因归咎于行动者责任的倾向。不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别人的帮助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不利的信息,无论是外部的评价还是自己内心的感知,似乎是对我们本身价值的一种否认和贬低,所以在对自己能力的高期望下,根本不会去接受别人的帮助。

任何行为都不仅仅是一个可以造成后果的行为,它包含的信息是十分巨大的,而这些信息一旦被表达,可能就会被人解读成为另外一副样子。

(作者:张根巨Tfifthe)

  • 发表于 2014-10-25 00:00
  • 阅读 ( 567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