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也是一种病?

在各个年龄段,说自己存在孤独问题的人都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趋势非常惊人。还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比如自我忽视——能够解释这种会严重损害健康的现象。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即使你并没有被社会孤立,也可能会有孤独的感觉。孤独是一种情感状态,了解大脑在这种状态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孤独这种状态可能引起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喜剧演员Robin Williams在2009年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曾经认为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是孤独终老。但其实不是。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是和让你感觉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曾有研究人员对大量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是否真的被社会孤立,只要感觉被社会孤立就会对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影响。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惊人的效果呢?

感觉被其他人孤立不仅会让人不愉快,还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捕食者靠近的时候,鱼会游到鱼群中间;离开鼠群独自居住的小鼠会出现睡眠中断的现象,慢波睡眠会减少;离开父母被放到空旷的草原上的草原田鼠不会去开发周围的环境,而是全神贯注地躲避捕食者。

这些行为都反映出,处于社会边缘的生物更加注意自我保护。例如,位于群体边缘的鱼更容易被捕食者袭击,因为它们更容易落单,更容易被捉到。这样的观察结果反映出了一个更加普遍性的原则,即当动物感觉到被社会孤立时,会调动起神经、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反应,实施短期的自我保护。但是这些反应是以长期的健康和愉悦为代价的。

孤独感对成年人的神经和行为影响会使其变得焦虑、敌意和不愿接触社会;会使其睡眠变得断断续续,白天非常疲惫;使血管阻力增加,基因表达和免疫系统发生变化;负面情绪和抑郁症状加重;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和发生老年痴呆的风险增加。

人们尝试过一些办法来减轻孤独感,但很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都不太成功。对不同方法的事后分析表明,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在研究人员考察的四种不同干预手段中,交谈疗法的效果是最明显的。这种疗法将重点放在不适宜的思维过程——即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看不到前途,对于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抱有不正确的看法。另外三种干预手段是社会技能培训、社会支持和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这三种手段的效果都要差一些。

这项发现与社会孤立感会让我们启动自我保护模式的观点是一致的——在远古时期,落单使我们更容易受到攻击,所以留下了这样的后遗症——这样的后遗症使我们产生有害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而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与现代社会的热闹繁华是格格不入的。

现在还没有针对孤独的药物治疗方法,虽然在动物身上的实验已经表明存在这种可能性。孤独感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寻找各种更好的治疗方法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作者:John Cacioppo&Stephanie Cacioppo;编译:蝌蚪君;via newscientist.com)

  • 发表于 2015-01-08 00:00
  • 阅读 ( 423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