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遭遇疼痛时会情不自禁的呻吟,而且通常声音越来越高。这时,有人会指责说“就你矫情,哼唧什么哼唧?你哼唧难道就不疼了吗?”有悖于人们的常识性认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呻吟的确可能具有止痛的作用。科学家认为呻吟声可以干扰大脑对于“疼痛”信息的处理,提高人们对于疼痛的耐受性。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喊叫出来是一种本能。此前生物学家们认为,人类之所以进化出这种本能是为了警示他人的存在的危险;也或者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关注或同情。但是,新的研究表明,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实际上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提高对于疼痛的耐受性。最新发表在疼痛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部门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对于疼痛的表达是跨越语言障碍而具有共享性的。在遭遇伤害感觉疼痛时,英国人大喊“Ow” 或“ouch” ,南非喊叫“EINA”,意大利人喊“ahia”,而中国喊叫“哎哟”或“嗷”。研究者分析说,跨越不同语言的这些发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嘴巴简单的张开,舌头平伸,嘴唇保持圆形,发出一个最简单的音节”,“这种发音方式可以最省力地输出一个最高音阶的声音”,“因此,才在遭遇疼痛时被很容易和有效地使用”。这符合进化学上的省力、高效准则。
科学家招募了56位志愿者,进行了双手浸泡在可以刺激产生疼痛的冷水中耐受时间长度的测试试验。在第一轮试验中,受试者将双手浸入冷水中,当他们感觉到疼痛时允许喊叫;第二轮试验中,受试者感觉到疼痛时允许不停按键;第三轮试验中,受试者收听事先录制好的自己发出的“嗷嗷”声的录音;第四轮试验,受试者收听别人发出的“嗷嗷”声录音;最后一轮,受试者只能干坐着,什么也不能做,也听不到。从受试者双手浸入冷水开始计时,直到受试者不能承受疼痛计时结束。结果发现,在允许喊叫的第一轮试验中,受试者可以忍受疼痛的时间最长,平均可以耐受30秒时间,比第五轮试验平均多耐受5秒时间。允许按键的第二轮试验平均耐受时间也较第五轮延长。而听呻吟声录音对于疼痛耐受没有帮助。研究者认为,试验结果表明,遭受疼痛时的喊叫并非单纯的交流行为,而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增加疼痛耐受的“止痛剂”。第二轮试验结果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在遭遇疼痛时会坐立不安,因为运动本身也具有一定“止痛”作用。
这项试验也证明,人的认识再次完败于人类本能。人们的常识之所以认为“呻吟无助于止痛”,概由于通常人们认为疼痛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正如笔者“受伤了,为什么有时候感觉不到痛?”文中介绍的那样,事实上,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的并非是疼痛,只是一种伤害性信号,只有当这种信号被上传到大脑皮层相关体感区域经过分析后才产生出疼痛的感觉。也就是说,虽然伤害性刺激本身是客观的,但是,疼痛却是一种主观感觉。伤害并不一定意味着疼痛;同时,人体还有一套下行的疼痛抑制系统来减轻疼痛感受。所以,相同的的刺激在不同人、不同情况下是否能够产生疼痛感觉、疼痛的程度怎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编译:挣脱枷锁的囚徒)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