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近了,如何让节日病远离你?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有机会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其乐融融。然而,喜庆的春节,也是疾病的高发时节,如不加以注意,很可能乐极生悲。要过好春节,就需要做好防范,远离种种节日病。

先来看一则旧闻——

新华网南京2月8日电 马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江苏省人民医院早早就进入了忙碌的工作状态。据了解,截至今天下午4点的门诊总数为6500人次,其中,消化科360人次,心血管内科340人次,呼吸科210人次。而在春节假期期间,省人民医院也一直在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急诊中心1月31日至2月6日累计就诊人数为2600人次;从门诊办公室得知,2月3日至2月6日的门诊人数达17000人次(含妇幼分院),其中心血管内科就诊人数为710人次,消化科为746人次,呼吸科为695人次,消化、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成为春节疾病的“重灾区”。

这是2014年2月8日新华网的一篇报道。看来,马年春节,南京人民过得挺“闹心”的。其实,不止是在南京,也不止是马年的春节,近年来每逢春节,各地都会迎来一个疾病的高发期。

为什么会这样?都有哪些疾病会在春节期间高发?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染上这些疾病呢?

急性胰腺炎

节日期间,暴饮暴食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过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饮酒,会引起胰腺水肿,发生急性胰腺炎。由于发病位置不确定,患者一般在餐后1~2小时,出现剧烈而又持续的腹痛,并向左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徐家裕表示,胰腺炎不同于常见的胃部疾病(如急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也与胆囊炎或胆结石、胃肠炎、急慢性肝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等不同。临床上的主要区别点是发病不是先有发热,而是胰腺突发疼痛,特别剧烈,一般止痛药或胃药无效。患者常有恶心、呕吐,上腹部偏左呈持续性疼痛,并可反射至后背或左腰部。初次发作的患者过去无类似的症状。此时如果急查血或尿淀粉酶,可见明显增高,一般即可确诊为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炎中常见的类型。少数患者病情特别严重,甚至出现头昏、休克、四肢厥冷、体温升高、脉搏增快以致神志不清等症状,这时则需要考虑急性重症胰腺炎,必须立即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胰腺炎不是感染引起,治疗时一般不用抗菌素。目前主要是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轻症患者病情有一定自限性,经过1周左右病情逐日缓解,疼痛减轻以致消失,血、尿淀粉酶均下降至正常,约3周至1月左右,胰腺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可以恢复正常饮食。病情稍重者需禁食,同时应用一些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常用的有加贝酯、乌司他丁及抑肽酶等。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应该完全禁食,并急送医院!另外,随着病情的延长,少数患者还需要警惕癌变发生。

除了急性胰腺炎,暴饮暴食还可能导致其他消化问题,如急性胃肠炎、胃扩张、尿结石与肾结石等,重者威胁生命。老年人消化不好,胀气、反胃等消化道疾病就有机会出来作怪,春节期间切忌吃多吃杂。

乙型肝炎

在中国人眼里,春节是一年中最值得庆祝的日子,可就在这时,一些原本相对安分守己的乙肝病毒,也可能来凑一把热闹。

这时,一些原本病情平稳的乙肝患者,突然觉得不对劲了,不仅茶饭不思,而且感到特别疲劳,还发现眼睛发黄、尿如红茶。仔细一查,原来,肝功能又出现明显损害。为什么在欢度春节时,乙肝患者容易出现病情复发呢?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教授瞿瑶表示,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变化,多取决于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一般来讲,病情平稳的乙肝患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或免疫低下状态,尽管此时的病毒多为高复制,但是肝细胞并无明显损伤,故表现得和常人一样。但每到春节,人们不免会忙碌起来,乙肝患者常态下的平稳往往会被打破;加之时值数九寒冬,极易着凉受寒,如果出现头痛发烧,再服些对肝脏有损害作用的退热止痛药;如果还饮酒,则更是火上加油。种种原因叠加,最终导致肝炎复发。

那么,慢性乙肝患者如何既过好春节,又把握好自己的病情呢?

患者日常生活要注意休息及保暖,宜选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品。在蛋白质食物中,应选用生理价值高的优质蛋白,如蛋类、肉类和豆制品。肉类食物宜选用牛肉、鱼肉、兔肉、鸡肉、瘦猪肉等,不吃肥肉。每天喝2杯牛奶。

适当补充维生素A、B、C等。脂肪的摄入要以患者易消化的含胆固醇少的为宜,如植物油、奶油等。糖类食品是我国人体的主要热量来源,供给要适当,每天50克比较合适,不宜过量。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体育锻炼要适当,不宜饭后“百步走”,餐后最好平卧1小时左右,这样可以向肝脏提供更多的营养,有利于受损肝脏的修复。

冬春交接之际是肝炎的好发时期。春节前后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导致乙肝急性发作(重叠感染)的高峰期。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在春节期间的发病,恰恰应证了一个成语——乐极生悲。

过年了,远离父母的子女纷纷回家,一年中难得的团聚,常使老人兴奋过度导致脑血管病发作。此外,老人为节日饮食操劳过度,加上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可能引起脑溢血等。搓麻将、看电视时间过长也都有害健康。脑血管疾病专门在老人们疲劳激动的时候偷袭,因此要格外注意。

起居无常会引起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轻则精神萎靡,重则旧病复发、新病缠身。尤其是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减退,节日期间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因此年轻人应该关心老人的健康,不应打乱他们的生活规律,同时应该多分担家务,让老人在节日期间注意休息。

一旦老人发生脑溢血,家人不要惊惶失措,可解开其衣领,让其卧床不动,不要盲目移动患者,不能让患者头位过高,最好平卧,头偏向一侧,用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患者额头上,以减少患者出血和降低颅内压,并立即打120,请医生出诊,并说明具体地点和联系电话,以便医生及时赶来急救。

心脏病与糖尿病

节假日熬夜玩乐、吸烟、饮酒过量,可使心脏负担加大,平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也会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此外,过度兴奋、激动都会导致心率加快,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甚至造成猝死。需要注意,患者发病时会血压偏低,嘴唇发紫。此时先不要轻易搬动患者,也不要摇晃患者,如有心脏病史要马上服药、送医院。如果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给患者作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

此外,春节期间,高脂肪食物吃得较多,有糖尿病史的患者血糖很容易升高。一些患者没按时服药,漏服次数多了就会恶心、呕吐等。因此,糖友春节应控制进食和饮酒,千万不要擅自改变药物的服用量,药量不当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如果因漏服,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要及时上医院。

感冒

春节期间也是喉咙发炎、感冒、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时节,其中以感冒为甚。冬天室外冷,出外穿得厚厚的,回到家暖和了,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弱,室内外温度反差太大,感冒就来了。

因此,建议老人要保持情绪的稳定,不大喜,避劳累,起居如常。参加娱乐要有节制,时间不宜长,不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电视也要少看,切忌通宵达旦地泡在牌桌上。最好在家中常备一台家用制氧机。

流感

流感主要症状是发烧、咳嗽、乏力、浑身酸痛,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是高发季节。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亲朋相聚,人员流动增多,聚会增多,流感传播的机会也就相对增多。因此,在欢乐过节的同时,对流感要严加防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文仲光表示,对付流感,重点在于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预防方法,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有慢性病、体质虚弱并容易引发并发症的流感高危人群可以提前注射流感疫苗预防。但应该注意的是,流感疫苗并不能完全确保不患流感。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是极其不稳定的,并永远处在变异的过程中,其基因结构每年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流感疫苗不能完全抵制所有的流感病毒。关键是要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总结起来就是“4勤2少”,即勤洗手、勤通风、勤喝水、勤锻炼;少熬夜、少去公共场合。

流感并不可怕,大可不必过于恐慌。一旦确诊为流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抗流感药奥司他韦对流感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由于其不良反应少,药物耐受性良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相对安全。

心理疾病

节日期间,一些处境或事件往往会导致有些人心理活动异常,引发生理疾病,损害身心健康。心理医学研究表明,易发生节假日心理异常的有三类人:一、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爱拿出已故亲人的照片或遗物来看,睹物恩人,心情变得悲伤沉痛。二、离乡背井者。“独在异乡为异客”,目睹他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自己显得更为孤独凄凉。有些人甚至会魂不守舍、思维发生偏执、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三、生活境遇遭受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不良情绪就会如影随形。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一是多陪有心理障碍的老人,不要只顾自己与朋友欢聚,自己玩得潇洒;二是采取自然隔离法,把死者用过的物品、照片巧妙移开,不让他们触景生情;三是采取心理转移法,通过陪他们聊天、娱乐、团聚,谈一些社会新闻、热点话题、生活趣事,使之避开不愉快的事情;四是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自我调适。通过参加体育、娱乐、交友等活动,摆脱孤独和寂寞,当心中不快时要多向别人倾诉,消除不愉快情绪。

空巢危机

最后要提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精神问题——空巢危机,狭义上来说,它不算春节的节日病,但春节期间,空巢危机也会显得更加明显,故此处暂归入春节病范畴。

春节,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共享天伦,很多工作地离家远的子女(特别是一些事业强人)工作太忙,春节期间可能无暇回家,但他们往往会以为只要给父母足够的钱,父母的生活就可以完美无缺了。但实际上,空巢老人更需要的是子女在心灵上的慰籍,春节期间更是如此。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表示,空巢老人心理危机主要有5种表现及5条对策:

1.失落感

指自认为失去人生价值的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引起空巢老人失落感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会觉得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而产生烦躁不安或心情沮丧的情绪反应。

应对:做好思想准备。主动迎接空巢家庭到来的老人较被动接受者产生的心理障碍要小得多。老人应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如培养业余爱好,多交朋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时间应以1年以上为宜。

2.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一种无依无靠,无奈无助的感受。人类是以社会群体为基本生活方式的群体,所以,很少有人会喜欢孤独。当子女离家而去,自己面对“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单调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眠之外无事可做,自然会产生孤寂凄凉的感觉。

应对:再就业。虽然子女不在身边是会令老人觉得孤独,但是,忙碌的工作会冲淡孤独的感觉。建议那些已经退休的空巢老人,如果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不妨再就业,既有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的再利用,又能给自己增加新的经济来源,而且可以从工作中体验欢乐和满足。

3.衰老感

衰老感,是指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力不从心的感觉。衰老本就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空巢老人既失去了社会生活中紧张、忙碌的工作环境,又失去了与子女在一起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特别是那些有失落感和孤独感的空巢老人可产生体力下降、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等多种不适的感觉而加重衰老的症状。

应对:正确认识衰老。对衰老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它是正常生理现象,没有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4.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主要有抑郁心境、体验不到快乐、无原因持续感到疲劳、睡眠障碍以及食欲减退等。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而且老年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

应对:做好生活安排。空巢来临后的第一个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动、情绪低落最明显的时期,这个时候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多参加一些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具体来说,60~80岁老年人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而85岁以上老人最好是通过社区或者家人在家里组织一些活动。

5.焦虑症

空巢老人的焦虑症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有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十分紧张;或认为病情严重,不易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等,即使多方劝解亦不能消除其焦虑情绪。

应对:防治抑郁症与焦虑症。

所谓春节病,并无统一定义,一般来说,春节期间常见,且与春节特点相关的疾病,都可以归入春节病。春节病,与饮食、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相对于饮食,心理上的问题更难以控制。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病中有不少都属于心理疾病,都源自家人难聚。所以,在春节,子女们请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常回家看看,家人团聚,是春节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 发表于 2015-02-09 00:00
  • 阅读 ( 423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