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痛苦?不哭=不痛苦?

一般人都知道,流泪,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心正在感受痛苦,所以,当我们看到灾区群众那无助、痛苦、流泪的表情时,我们的心也十分沉痛,不少人跟着流下了眼泪。在救援过程中,看到灾民流泪,我们也会流泪——因为我们要面对灾民的痛苦,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被激发出来的痛苦。此时,我们会怎么做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告诉灾民:“不要哭!”

“不要哭”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细想起来有着多重含义。

流泪=脆弱;不哭=坚强

分析:人们似乎把坚强看得更重要。流泪被认为是一种不太好的心理品质——流泪意味着软弱、妥协和放弃。当我们流泪的时候,我们的潜台词是:“我再也忍受不了了”、“我再也坚持不住了”、“我不行了,我要放弃了”、“我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了”。而我们要求对方不要哭,其潜台词是:“你要挺住!你要坚强!你不要妥协和放弃!”在中国文化中,眼泪要服从于坚强的心理品质,“不要哭”这三个字暗含着对于眼泪的价值观念和评判。因此,反过来,我们也会以眼泪为指标,去测量一个人是否坚强——当我们看到别人停止流泪的时候,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代表他变得坚强了。

流泪=痛苦;不哭=不痛苦

分析:国人不大喜欢直率地表达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而流泪则是一种最直接的痛苦情绪的流露。当我们流泪时,我们的潜台词是:“我为这样的丧失感到痛苦之极”、“我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而当我们要求对方不要哭,其潜台词是:“不要痛苦,你要面对现实!”“不要在人前流泪,你应该把痛苦埋藏在心里。”中国文化中素有“喜怒不形于色”的价值观,所以用流泪这样直接的方式来露骨地表达痛苦情绪,当然也是不被鼓励的。而由于流泪是最直接的情绪表达,因此反过来,我们也会以眼泪为指标,去判断一个人的情绪。这属于一般大众的心理常识。

流泪=抱怨、诉求;不哭=被抚慰、被满足

分析:中国文化推崇慈悲、责任和利他,因此,以他人的福利为己任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流泪,我们会认为,他是因为匮乏而感到无助,他是在向我们诉求。于是我们会产生同情和怜悯,从而愿意慷慨相助,但我们又知道,自己的给予其实是有限的,于是便会产生冲突和焦虑;与此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因为自己没有能力使之幸福和快乐起来而感到愧疚和自责(自我攻击)。所以,我们会要求对方停止哭泣,其潜台词是:“我担负不起你所需要的那些责任,你要自己负责任,你放过我吧。”而当对方停止哭泣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感到自己终于使对方得到了抚慰,而我们自己的内疚感和责任感也可以随之减少。

为什么不要哭?

由此可见,看到别人流泪,经常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焦虑。如果你流泪,我就看到了你流泪——当我看到你流泪,我的心就会跟着你一起痛苦——我不想让我这样痛苦,所以,我就不想让你这样痛苦——因此,我会告诉你“不要哭”。这其实是我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企图压抑和排斥自己内心焦虑,所以,我们不允许自己流泪,也就不想让别人流泪。

控制眼泪的价值倾向

以上只是关于流泪的一些主要涵义,其它还有很多也都和文化相关。比如,眼泪还有一个被界定为“积极的”功能——表达感动、激动和喜悦之情,如“热泪盈眶”、“喜极而泣”。由于人们面对这样的眼泪会同样产生积极的感受,因此,人们通常不会予以制止。由此,“眼泪”的“共情”功能足见一斑。这些在这里我不再一一细谈。

值得一提的是,流泪,本来是伴随痛苦情绪的生理反应,是最自然的心理生理活动。而“不要哭”这句话,则意味着一般人会认为流泪是引起痛苦情绪的原因而非结果,即,只要你控制住自己不流泪了,你就能不再痛苦了。这虽然表达了我们的一个良好愿望,却违背了心理学的原理。事实上,痛苦和流泪不是因果关系。即便是,也应该是“痛苦是因,流泪是果”,而非相反。

如此来看,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有一种价值倾向,即,总是想要我们的脸表现得阳光灿烂,而不想让我们这张脸表现得痛苦不堪。我们不要眼泪,我们一定要控制住我们的眼泪——无论内心多么痛苦,都不能让自己的眼泪在别人面前流出来;无论内心多么痛苦,最多也只能是一个人“向隅而泣”!

痛苦情绪,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流泪,是痛苦时的自然生理反应。我们对于眼泪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态度。对于眼泪的排斥,从大处来说,也可以折射出我们对于自然人性的压抑和排斥。

(作者:丛中)

  • 发表于 2015-02-10 00:00
  • 阅读 ( 420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