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恐高症吗?

以前在公园里看过蹦极。当身边人怂恿我试一试时,我会退避三舍。他们问我是不是有恐高症,我说我恐高但还达不到“症”的程度,因为基于个人和周围人的生活经历,那些“远离地面”的情景总会引起人们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的分类说明,恐高症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恐惧症。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恐高症,最主要的一条准则是当他从高处往下看或者从低处望向高处时,是否会产生眩晕感(spinning sensation)。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有恐高症;女性是男性的两倍。

当一个人处在高地眩晕不能自立时,人们往往认为此人害怕有高度的场景或者会怀疑他是否曾有过从高处摔下的创伤记忆。这种解释含有环境决定论的影子,似乎认定我们生来并不恐高,而恐高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和心理。然而,一些研究幼儿心理的科学家用一套天才般的实验装置对恐惧症的环境决定论解释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发展水平,设计了一种叫做视崖的精巧实验装置。这套实验装置实际上是一个供婴儿爬行的平台,只不过平台分两部分,一半在表面覆盖着黑白相间格子布,另一半则是透明的玻璃,玻璃底下也是黑白相间格子布。实验要考察的是,多大的婴儿敢于爬过玻璃?

实验证明,出生6个月左右的婴儿会拒绝爬向“悬崖”,即便玻璃的另一头有他的母亲在招唤。这个实验也说明,人们对高度的恐惧很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至少在半岁前是这样。

关于恐高心理的另一种新近的解释来自演化心理学。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对高度的恐惧是一种演化的结果,从高处退缩是对危险的规避,这能提高存活的概率。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虽然诠释了人们为什么恐高,但并没有具体阐述恐高的生理学机制。

生理心理学家将恐高的物质基础锁定在了人体平衡系统,他们认为人类的平衡系统需要整合三种来源的信号:身体本身、内耳前庭和眼睛。当一个人身处的高度越来越高,在他的视野内能够获得的视觉信息将会越来越不同于处在地面上的情境,此时,不正常的视觉信息会导致大脑视觉运算过载,大脑不能正常地支配身体处于平衡,眩晕感由此产生。那么,基于这个理论,如何正确应对恐高心理或有效治疗恐惧症呢?

既然眩晕感来自于平衡系统采用了不正常的视觉信号并导致大脑运算过载,那么让恐高者暴露在有一定高度的空间,通过练习,掌握在不同于地面的非正常情境中的视觉信号加工策略,是一种不错的矫正或治疗方案。到目前为止,这种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批评家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让恐惧症患者暴露于有高度空间的做法没有考虑人体在前庭系统处理平衡信息(听觉)方面可能的问题。

对不那么极端的恐高者,基于口头应对策略的激励和自我激励都能帮助克服困难;但对于比较极端者,或许简单的激励措施尚不能奏效,此时有必要面见心理治疗师,接受专业治疗。

在保证患者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暴露疗法是值得尝试的。借助于现代虚拟现实的科技手段,创造一个没有危险的虚拟高度视觉信号,给予患者一定的策略指引,可帮助他们适应并克服身在高处的眩晕感。一般常用且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虚拟现实疗法,有关这种疗法的具体信息,请参阅专门网站Virtual Reality Medical Center。

  • 发表于 2013-11-01 00:00
  • 阅读 ( 578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