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失火,为啥这么麻烦?

前几天,俄国莫斯科的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图书馆失火,房顶烧塌、大量图书受损。尽管绝大部分藏书都幸免于难,但俄罗斯科学院的院长弗拉迪米尔.弗托夫(Vladimir Fortov)先生还是认为,该馆约15%的藏书被毁,对于科学的损失堪比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那么,图书馆的火灾为啥这么可怕,又该如何防范呢?

篮子里的鸡蛋

众所周知,图书馆对于一个社会是极其重要的。从亚历山大图书馆那样的私人藏书馆到如今遍布全球的公立图书馆,它们储藏、整理、传播知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有句古老的格言叫做“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但图书馆的定位和功能却恰好与之相反,它需要将大量的图书、资料收到自己的仓库里,分门别类后供读者借阅、研究,“鸡蛋”越多、越全面,对于读者就越方便,这个图书馆对于社会的作用就越大。

而这些图书、资料和鸡蛋很有些相似之处:它们都很脆弱。

几乎所有的实体书都是用纸作为文字的载体(极少数的藏书是写在羊皮纸上),而纸并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物质。日久天长,纸会因为其中的木质素而变黄变脆,如果再加上水汽霉菌和蛀虫的侵蚀,它们就会更快的腐朽。因此,古书籍的保藏与修复,对于各国图书馆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然而,图书馆更害怕的是火灾。

一场大火袭来,这些脆弱的图书就会很容易被付之一炬,再也无法挽回;救火过程中,高速喷射的消防水流又会给逃过烈焰的图书带来二次伤害:当书籍被打湿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冷冻干燥来将书页弄干、揭开,而一些上了年头的书籍则很可能变成一团硬邦邦的纸浆,非常难以修复。

如果受损的图书、资料碰巧还是孤本、善本,或者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书画作品,则损失就更加惨重了——不夸张的说,很可能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损失。

难在何处?

作为公共设施,为了便于读者阅览,各国图书馆在建筑上普遍都会采用宽开间、大纵深、高层高的模式,而这种形式的房间是不利于阻挡火势蔓延的。同时,厚重的纸质书,整齐的码放在从天到地的书架上,有些图书馆甚至还会使用密集书架,这就让房间里的可燃物非常的多、非常的密集,只要一点火苗燃起,很容易就能迅速扩散到整个房间,进而殃及邻近的房间,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让火势失控,形成大面积的火灾。

而自动喷淋系统,虽然作为常用的消防措施,对于图书馆而言却并不合适。因为这种喷淋装置往往是整个房间甚至多个房间一起动作,而消防水对于书籍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如果是真的失火了还算必要的代价,倘若是因为报警装置错误动作就把一大堆书给喷成落汤鸡,恐怕谁也接受不了。即便使用1211等含卤素的灭火剂,依然存在污损书籍的问题。

此外,图书馆还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且人员往往比较分散,又不太可能受过统一的疏散训练。一旦遭遇火警,除了保护书籍之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短时间内疏散馆中的人群,这一方面也会占用起火后馆员们宝贵的救灾时间。

釜底抽薪

既然图书馆火灾的后果严重,扑灭又很困难,所以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依然是预防。“严禁烟火”可不仅是一块挂在墙上的牌子,无论是读者还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然而,历史上各国的图书馆火灾,只要不是人为纵火,几乎都是因为电器故障而引发的,所以作为预防措施,很有必要对图书馆的电器系统做出一些加强,比如,严禁私自使用电取暖器、采用更高等级的防火装修材料、使用阻燃电线(电线的绝缘外皮中含有氯丁橡胶之类的阻燃材料)、防爆开关等更安全的电气设备,总之,尽可能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图书馆的消防提供了新的手段:气态灭火。

在该技术中,当探测器(烟敏或热敏等方式)发现有早期火情发生后,会立即通报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则激活火灾管理系统,通过各种信号(警铃、室内广播、应急照明等)组织图书馆中的人员疏散,同时启动气态灭火系统。

在小学的课程中,就讲到过“燃烧的三要素”或者“火灾三角形”,即:空气,可燃物,达到燃点的温度。在图书馆中,大量的纸张就是可燃物,而当它们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也绝对足以点燃其他纸张,因而能够干预的就只有“空气”这一项了。

确切的说,空气中能够支持纸张燃烧的只有氧气,它约占空气的20.9%左右。而该系统的原理,正是稀释氧气的浓度来阻止燃烧:启动之后,通过分布在各处的管线,平时储藏在气瓶中的不燃气体能迅速释放到各个房间之中,将室内空气中氧气的浓度稀释到15%左右。在这个氧气浓度下,人类的呼吸会感到有些吃力,但不会导致窒息,因而并不妨碍人员疏散;但纸张的燃烧却会受到极大的阻碍,明火基本熄灭。

在确定人员完全撤离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将氧气浓度稀释到5%以下,这时几乎没有纸张可以再烧得起来了。最棒的是,当火灾扑灭后,只要彻底通风,不燃气体就会被排除干净,不会给书籍造成二次损害。

具体而言,有些公司使用的是纯氮气,有的则使用氮气-氩气-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来作为不燃气体,但使用纯二氧化碳的较少,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沉在房间下面而不利于快速灭火,人员窒息的风险也较大。

多个篮子

此外,还有一种解决的思路:将图书馆中的馆藏全部数字化,这样哪怕是遇到天灾人祸,也不至于导致书籍上承载的信息全部灭失,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可惜,这个思路目前看来还不能全面铺开。一方面是因为将书籍数字化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对于许多上了年头的书籍、报纸而言,无论是扫描、复印还是拍照,都需要用强光照射书页,而强光会加速纸张的老化,对书籍而言是一种损害,这也是大多数博物馆都禁止对陈列的书画使用闪光灯拍照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把鸡蛋放到几个篮子里”方案时,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尽量用科技手段保护好图书馆,小心翼翼的守护好人类文明的一个个藏宝库。

  • 发表于 2015-02-23 00:00
  • 阅读 ( 437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