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后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文森特·威廉·梵高是少数能让中国人明确指认的外国画家之一。长期被忧郁症困扰、自残、自杀...在普通人眼中,梵高的生活连“阴云笼罩”都不足以形容,而完完全全是深渊啊!
但梵高真的像传闻中那样难以捉摸么?他的画随着时间有什么变化?他的耳朵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自己割掉的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谋杀?梵高可能伙同“传闻”,骗了我们所有人!在这个“实(到)事(处)求(是)是(坑)”的日子,咱们一起来掀起梵高的面纱,了解一些有关梵高的理论和发现,在这些说法持有者看来,梵高不仅是最有天赋的画家,还是有史以来最具迷惑性的艺术家。
可能之一:梵高没割掉自己的耳朵。
没错没错,梵高割掉自己耳朵这件事,已经是“共识”了。按照人所共知的说法,梵高自己割掉耳朵,寄给一位叫Rachel的女士。不过,这故事可能有另一个版本。历史学家Hans Kaufmann 和 Rita Wildegans却坚持认为,这个故事是梵高自己编出来的,真相是:他的好朋友——保罗·高更(对,就是那个同样有名的画家)在一场争执中割掉了梵高的耳朵,因为高更是个好斗的人。历史学家拿出梵高写给高更的信作为证据,梵高在信中说:“你和我都要对这件事守口如瓶。”
可能之二:他的向日葵是基因突变品种。
你有没有注意到,梵高标志性的《向日葵》看起来跟正常的向日葵不太一样?当然,一部分原因是艺术地再创造。但美国乔治亚大学的John Burke认为,梵高选取的向日葵,本来就是向日葵里的异类!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品种,跟下面这种毛茸茸的向日葵品种很相像。
可能之三:梵高死于谋杀。
关于梵高之死,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他在37岁时自杀。
有证据认为,梵高冲着自己的上腹部开了一枪,又坚持走了大约一英里回到房间。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场景,赋予了梵高标志性的形象: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不堪重负,以无比孱弱的身躯在生与死的关口挣扎,似乎并不想死去。冰冷的死亡场景成为世人浪漫化的想象。毕竟,人家后来成名了嘛。
一位不具名学者曾对《名利场》杂志说:“如果说梵高是自杀的,那很多事都解释不通……他没表现出想要‘迈出这一步’的意愿。”
可能之四:梵高把《最后的晚餐》隐藏在自己的一幅画中
表面看来,《夜晚的咖啡馆——室外》描绘的是一群老顾客在咖啡馆的社交生活,他们的身形和面貌并不十分清晰。不过,Jared Baxter等一批研究者认为,圆圈中的画面其实具有宗教象征性,像是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的简化版。透过一些隐藏的细节,有人怀疑这幅画最初的面貌应该更加复杂,比如画面上其实布满十字架形状。
可能之五:他的画与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科学原理精密契合
20世纪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维尔纳·卡尔·海森堡说过:“等我见到上帝,我会问他两个问题:为什么有相对论?为什么有涡流(他的研究内容之一)?我相信他只能回答出前一个。”这话说得稍微夸张点,涡流理论的复杂程度让相当数量的科学家一直感觉——很受伤。(愿意挑战的你请自学,小编就不解释了……)就是这么丧心病狂的理论,居然与梵高的画完美契合!据说,以大名鼎鼎的《星空》最为明显,梵高通过旋转的图案营造的气氛完美地可视化了这一理论。
于是理论家的脑洞就开了,他们认为在梵高焦灼的一生中,有一个时刻(比如在精神病院的时候),此人的经脉不知怎么得就打开了,以神奇的艺术方式进入到这个神理论领域。
可能之六:梵高是色盲。
这说法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了吧?但根据一位日本视觉研究专家的说法,梵高之所以采用高度冷色调的调色板和恣肆的画风,可能因为他患有红色色弱。
这位专家开发了一款叫做“色彩视觉模拟器”的APP,能模拟不同类型色盲或色弱状态下看到的画面,包括梵高可能的状态。
这位日本专家在博客里写道:“在我眼中,梵高的画不但不存在冲突的用色和凌乱的线条,反而每幅画都是线条和透视精准的杰作,这真是美妙的体验!”
可能之七:梵高不是传说中的疯子。
尽管梵高称得上历史上最有名的疯子之一,但许多历史学家并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梵高要比人们印象中传统和有条理得多。比如,人们一直乐于称道《卧室》这幅画的用色:蓝色墙壁和黄色地板的本应营造强烈冲突感,却奇妙地让慵懒的画面带给人某种黑暗的印象。研究者发现,画面中的蓝色本来更接近紫色,而紫色与黄色传统搭配一般会让画满看起来更和谐。着说明梵高在用色上极其有条理。
“你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梵高是个非常有条理的艺术家,而不是大家一般认为的那个随手往画布上丢颜料的疯子。”梵高博物馆负责人Axel Rüger说,“实际上,梵高对所使用材料的性质非常了解,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创作也非常谨慎。这为我们理解作为艺术家的梵高,提供了更好的视角——他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可能之八:梵高的画在逐渐变白。
熟悉绘画艺术的人知道,梵高特别喜欢使用从红铅或水白铅矿中提取出的合成颜料。令人无奈的是,这些颜料的稳定性并不好,例如红色这样明丽的颜色,会在光照下逐渐褪色。艺术类网站Hyperallergic的解释很靠谱:“想象有一颗球形硬糖,内核是红色的,外面包着一曾淡蓝色,最外面是一层灰蒙蒙的颗粒。”
芝加哥艺术中心的Francesca Casadio是一名艺术品保护科学家,对他来说:“尽管早就知道,颜料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但我还是很惊讶于红色的变化,按理说,这种矿物质颜料的性质相当稳定。可没想到,红色也背叛了梵高。”
(via 《赫芬顿邮报》)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