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面膜,美容还是毁容?

在平日里,人们对于“激素”这个词,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忌讳。尤其是在治疗皮肤疾病的过程中,皮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更是如同“恶魔”一般,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关于它的各种恐怖副作用的流言,也成为了诸多网帖的热门内容。而将这一情绪推至高潮的,莫过于央视最近的“微商面膜激素严重超标”这一报道。那么,皮质类固醇能否应用于面部,它在面部疾病的治疗中又有着怎么样的地位,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地应用皮质类固醇呢?关于这些问题,不妨看看本篇文章的解答。

为什么要用皮质类固醇?

尽管普通人是如此讨厌这类药物,恨不得一辈子都不要用上一次,但皮质类固醇在皮肤科的地位,说是明星也毫不为过。一般而言,只要掌握好皮质类固醇的效力、应用部位、应用方法和应用时间,它完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不会引起传说中的诸多后果。更何况和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替代疗法相比,皮质类固醇依然在很多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

面部需要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情况,往往是一些轻中度的过敏相关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或是慢性的炎症性疾病(如神经性皮炎)。皮质类固醇作为人体天然分泌,且必不可少的激素,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而在药理剂量下,它则可以表现出三大核心效应--抗炎(对抗体内的炎症反应)、抗过敏(强有力地阻止体内的过敏反应)和免疫抑制(抑制体内的免疫系统过分活跃),这三大核心则和下列机理密切相关:

皮质类固醇会在炎症反应的病灶周围聚集,给病灶周围的免疫细胞发放“撤退”指令,进而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皮质类固醇可以稳定周围的环境,减少炎症“信使”的产生并拦截前往特定区域的免疫物质和细胞,这一点对抗炎和抗过敏均有帮助;

皮质类固醇还可以抑制作用范围内的一切与细胞杀伤有关的反应(如吞噬反应和溶酶体释放相关酶),调停细胞之间的“厮杀”。

基于这种能够“面面俱到”的特性,皮质类固醇可以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发生强烈炎症反应或过敏反应的情况,其中当然也包括各种面部皮肤的严重疾病。对于某些面部皮肤的疾病(如湿疹)而言,适当的皮质类固醇治疗,是各大权威皮肤科组织推荐的一线疗法。

皮质类固醇,错误应用危害多

可惜的是,皮质类固醇这样的好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以“两个极端”出现:一方面是不少患者不愿意使用皮质类固醇,宁可放任本能够良好控制的疾病进展,或是使用各种“偏方”(其中不少还暗含皮质类固醇);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患者,甚至是皮肤科医生错误应用,甚至滥用皮质类固醇,从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有些黑心商家在面膜、化妆品等日常用品中违规添加皮质类固醇,以求让商品显示暂时的“好效果”。

首先,皮质类固醇的正确用法中,从来没有过“可以长期持续性应用”一说,而很多患者习惯于长期、持续性,甚至是大剂量大面积在面部应用皮质类固醇。这一点会导致不需要的药物在面部发挥致病效应,导致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倘若应用的皮质类固醇剂量和面积超过了一定程度(虽然这一情况很少见),甚至会发挥类固醇的全身效应,引起库欣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其次,有些患者和医生并不了解不同种皮质类固醇之间的效果、应用原则等信息,错误地在面部应用了最强效的皮质类固醇,或是长期应用了只能在面部短期应用的中效皮质类固醇,这都会导致皮质类固醇的不利一面被放大。

最让广大皮肤科医师头痛的一点是,不少三无的化妆品、面膜以及宣称“纯中药”的制剂之中,违规掺杂了皮质类固醇,更何况,它们掺杂的往往会是较大剂量的弱效类固醇,或是最强效的药物。这样的话,短期应用我们会看到“显而易见”的效应,从而放松警惕。殊不知,面部的疾病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只是被皮质类固醇掩盖了症状而已,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还会使面部的正常微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类固醇依赖性皮炎。这一并发症往往那个会对面部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且治疗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怎样正确应用皮质类固醇

既然皮质类固醇在皮肤科医疗中有很高的地位,但不合理应用也会有极为严重的后果,有的人可能会问,怎样应用皮质类固醇才算正确,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会引发严重后果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皮质类固醇的效果分类,以及它们在面部的应用原则:

弱效皮质类固醇:生活中常见的此类药物有氢化可的松(尤卓尔)等,它们是皮质类固醇药物中,最为基础,也是最安全的一档。由于它们作用温和,较少产生皮质类固醇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非处方药物(OTC),在自我治疗时短期应用(连续用药﹤7天)。如果医生指示使用此类药物,则可在医生的指示下,在面部做短期应用,或是间歇性长期应用。

中效皮质类固醇:生活中常见的此类药物有莫米松(艾洛松)、地奈德(力言卓)、曲安奈德(派瑞松)等。中效皮质类固醇的效力处于中间水平,虽疗效要较弱效药物强,但这也同样意味着产生皮质类固醇相关不良反应的潜力要高。因此,在自我治疗时不要在面部使用此类药物,在其他非柔嫩部位也应保证仅作短期应用。当然,如果医嘱认为使用此类药物是合理的,也可在面部短期应用,但应严格遵守医嘱关于剂量、应用面积和应用时间的安排。值得一提的是,莫米松尽管属于中效类固醇,但由于其在面部的稳定性差、持续时间短,也常短期用于面部,当然给药次数和频率要较其他类固醇低。

最强效皮质类固醇:此类药物中常见的有氯倍他索(皮康王)、氟替卡松(克廷肤)、卤米松(新适确得/澳能)和氟轻松。之所以被称为“最强效”,主要是因为它们由于化学结构,导致药效较前两种都要强,引起皮质类固醇相关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最高。基于这一点,应时刻切记--除非有特别医嘱指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在面部应用此类皮质类固醇,短期或间歇性长期应用均不允许!

除此之外,面部应用皮质类固醇也有着应用时间、剂量和范围上的一定要求,这些要求适用于所有皮质类固醇,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只需把皮质类固醇药膏轻轻在病灶表面上覆盖一层,然后轻揉片刻即可。皮质类固醇不应覆在病灶周边的正常皮肤上,更不能应用于已经感染的皮肤上;

类固醇的剂型和应用频率对效力存在着一定影响,例如乳膏剂型的皮质类固醇,效果要较软膏剂型弱。因此,应在应用次数上谨遵医嘱,也不要擅自换用表面上名字“类似”的类固醇;

初期时为了控制症状,需要使用的次数可能较多。一旦症状已缓解,就应停用皮质类固醇,或在医生指导下,以能使症状不复发的最低频率、最低剂量做间歇性应用;

如果对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存在疑惑,应咨询专业皮肤科医师的意见,或到医院就诊。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皮肤科手段(如持续皮肤监测)对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很大的辅助价值。

倘若不适合使用皮质类固醇,或面部肤质本已十分脆弱,可考虑与医生商议,换用皮质类固醇的替代药物(如他克莫司等新型抗炎药物)。

(本文特别感谢资深皮肤科医师宋奉宜医生和杨希川教授的帮助)

  • 发表于 2015-04-16 00:00
  • 阅读 ( 472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