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灭的长明灯究竟怎么回事?

制造永动机,可以算是全人类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了。

与永动机类似,世界上还有很多有关“长明灯”的传说,只是永动的对象从机械能变成了光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是全自动化无需值守,教人如何不迷恋。

东罗马帝国于公元527年在今叙利亚境内一处神殿内发现一盏长明灯,据殿中铭文记载,此灯掌于公元27年——也就是说亮了整500年,堪比五行山下压大圣的跨度。

稍晚些的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在今约克郡一座教堂地下,发现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之父的陵墓,陵墓竟有一盏灯仍在燃烧。而君士坦丁之父死于公元300年,如此推算下来,灯已经坚挺了超过1200年,这更持久了。

中国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并且还要早。《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写道: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用“人鱼膏“作为蜡烛,就可以长久不灭。如是则始皇帝陵中也是常年灯火通明,好不热闹。

那么这“人鱼膏“究竟为何物,又是怎么做到”不灭“的呢?

在我国的古籍中,对“人鱼“之类的物种有多种看法。

一种是玄幻式的,其体貌兼有人类和鱼类特征,比如:

《山海经·海内南经》提到一个“氐人国”,曰:“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搜神记》则记有“鲛人”:“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看描述好似游戏Dota里的小娜迦一般。这一形象其实自古便为人津津乐道,李商隐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便是取了鲛人泪可成珠的典故。

另一种记载则是纪实类的,比如《史记集解》中关于“人鱼“就引注了下列说法:

1.人鱼似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

这段注解就很有指向性,特别是“声如小儿啼“,自然让人想到娃娃鱼,即中国大鲵。大鲵正是因为叫声像小孩儿哭声,所以才有“娃娃鱼“的昵称。

又说”形如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 鳢“是什么品种。

和两栖动物大鲵不同,鳢(音同“里“)是鱼类,却能在淤泥里呼吸,且离水后仍能存活较长时间,倒有些许两栖动物特质了。从鳢鱼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它和娃娃鱼长得确实挺像的,头大而扁,身体黑褐,并且都是食肉动物。

另一条引自《异物志》的注释,则有更详细的说明:

2.人鱼似人形,长尺馀。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

但是信息多了,疑点也跟着多了。“似人形,长尺馀”仍是大鲵的特征,大鲵前肢有四指所以像人形,但是“皮利于鲛鱼”就有问题了。

鲛鱼即鲨鱼,鲨鱼皮粗糙且坚韧;而娃娃鱼的皮肤只有黏膜没有鳞片,是软的,不会比鲨鱼皮更“利”。另一方面,大鲵成年后用皮肤和肺呼吸,脖颈处也没有“小穿”(小孔)。最后,大鲵是两栖动物,只生活在淡水里,不可能出没于东海。

有的文献就对“人鱼膏”的具体配方成分持不同观点。

《太平御览·火部三·灯》引注《三秦记》云:“始皇墓中,燃鲸鱼膏为灯。”

从燃料的角度来考虑,鲸鱼膏的说法要比娃娃鱼膏要更加科学可信,理由大致如下:

1.鲸油本就曾是燃料。

鲸油在化石燃料大规模投入应用之前,鲸油就像今天的原油一样,是工业和家用的重要燃料,连机器零部件之间的润滑也广泛使用鲸鱼油。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捕鲸业高度发达,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市更号称“世界捕鲸之都”。除了鲸油作为燃料、润滑剂之外,其他的鲸制品如鲸骨、鲸须等都具有极高利用价值,这激励了大批人铤而走险,不惜与海洋巨兽搏杀。

2.中国对鲸的接触很早。

尽管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农业国家,但史书上并不鲜见关于鲸鱼的记载。

晋代《古今注》就写道:“鲸鱼者,海鱼也。……眼如月明珠。”

《新唐书》记载,北方的拂涅国在开元、天宝年间八次上京进献鲸鱼的眼睛。

不过以唐代朝贡国或者秦朝的技术条件,到大洋猎杀巨鲸不太现实,如果有这些有关鲸制品的记载属实,则来源应当是搁浅鲸鱼。

3.鲸更符合“人鱼”的描述。

虽然古书中“人鱼”多指娃娃鱼,但是《异物志》中的描述里有些特征与鲸更相似。鲸生活在深海,其皮肤需要抵抗极高的压强,故有可能“利于鲛鱼”。而“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非常像鲸的换气过程。(这里最大的问题是“长尺余”,即便刚出生的鲸也不止尺余,故仍存疑。)

4.鲸与“鲛人”传说暗合。

《述异记》记载“南海有珠,即鲸鱼目瞳,夜可以鉴,谓之夜光。”鲸的眼珠可以如宝珠般发光,所以才有“眼如月明珠”的说法,也因此才有进贡的价值。

回想开头我们讲过的鲛人传说“其眼,泣,则能出珠”,这个描写就非常吻合了,其实“鲛人泣珠”的传说或许是从搁浅鲸鱼身上摘取眼球的文艺说法。

综合上面几点理由,我认为“人鱼膏”其实是鲸油,即始皇陵使用了鲸油作为照明设备的燃料。

最后再说神秘的“长明”,我们知道能量守恒是不可违背的,在确定了燃料为鲸油之后,“长明灯”就有如下两种可行性方案:

1.储备大量“人鱼膏”,并保证墓穴通风良好。

在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坎德拉”之前,光照强度的衡量单位是“烛光”。1烛光的标准就是采用特制鲸油蜡烛来定义的,这个标准蜡烛的要求是:直径2.2厘米,每小时燃烧7.78克。

则一吨鲸油可以燃烧大约14年。一头大型鲸鱼身上可以炼制出数吨油脂,这样理想情况下也能支持“人鱼膏”蜡烛燃烧近百年了,可以算是“不灭者久之”。

当然燃烧需要氧化剂,而人鱼膏再先进,毕竟不是火箭还自带氧化剂。即使我们假设秦始皇有足够的鲸油储量,但墓穴中空气含氧量有限,必须持续通风以进行空气交换。

2.自动控制系统造成的“长明”假象。

本文的出发点源自《史记》的记载,除了人鱼膏之外,太史公还描绘了始皇陵的安保系统:“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始皇陵中有弓弩,弓弩是由靠近的人自动触发的,其动力来源应该是水银的重力势能。

假如以秦朝的生产力真的能实现如此火控系统的话,那么长明灯很有可能也是由人触发机关后点燃,而氧化剂来源则是人打开并进入墓穴所带来的新鲜空气。

换言之,“长明灯”并非真长明,而是“人来明”。

  • 发表于 2015-04-26 00:00
  • 阅读 ( 420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