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生海鲜?小心寄生虫

在我国和日本,很多人都喜欢生猛海鲜,诸如生鱼片、生鱼粥、醉虾蟹,用生鱼佐酒,采用涮或烧烤的烹调方式来加工。其结果就是许多人因此患上寄生虫病。因为对于水产品来说,像福寿螺、虾、蟹等,大多数是寄生虫或病菌的宿主,未彻底加热或者炊具、容器生熟不分,这样的饮食方法很容易食入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

2006年8月18日,北京市卫生局公布消息,北京市发生一种群体性的寄生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共有23人发病,重症病人5人,无死亡病例。此后到9月底结束,共计160人发病。

据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罪魁祸首是“福寿螺”。这些食客都是在食用生拌螺肉后发病的。因为这种虫子寄生在人的大脑里,“广州管圆线虫病”这种疾病由不得让人产生恐慌情绪,而该病名也因此成为热门疾病。事实上,海鲜中的寄生虫远不止管圆线虫这一种,下面就让我们系统性地认识一下,在海鲜中可能存在的常见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类的肺动脉内。虫卵产出后进入肺毛细血管,第1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 随后与宿主粪便一起排出。第1期幼虫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活3周,但不耐干燥。当它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类或蛞蝓体内后,幼虫可进入宿主肺及其他内脏、肌肉等处,在适宜温度(25~26℃),约经1周蜕皮为第2期幼虫,2周后经第2次蜕皮,发育成为第3期幼虫,即为感染期幼虫。鼠类因吞食含有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从第3期幼虫感染终宿主至其粪便中出现第1期幼虫约需6~7周。l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约15000个。常见的中间宿主有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和蛞蝓,此外还有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转续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蜗牛、鱼、虾和蟹等。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此外还有白腹巨鼠、黄毛鼠和屋顶鼠等。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感染后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此病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病变集中在脑组织,除大脑及脑膜外,还包括小脑、脑干及脊髓等处。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出现持续性头痛。

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可以寄生在海虾、鳕鱼、鳗鱼的肌肉中。微孢子虫是一类寄生在细胞内的个体非常微小的虫。虫体一般寄生在皮肤、鰓、肠、肾、性腺、肝、脾和膀胱等组织。并在寄生部位发育、繁殖,同时引起其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人微孢子虫病起病缓慢,潜伏期为4—7个月。症状因感染部位而异。肠道微孢子虫病主要症状为消瘦及慢性腹泻,大便水样,4—8次/d,无粘液或肿血,伴有恶心、食欲不振或腹痛。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患者有头痛、嗜睡、神志不清,呕吐、躯体强直及四肢痉挛性抽搐等症状。角膜炎病人有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球发干、视物模糊等症状。肌炎病人出现进行性全身肌肉乏力与挛缩,体重减轻,低热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微孢子虫肝炎病人早期有乏力、消瘦,后出现黄疸、腹泻加重,伴发热并迅速出现肝细胞坏死。

异尖线虫蚴

异尖线虫虫体呈长纺锤状,通体白色,一端略显暗沉。体表三层,体壁肌层较厚。异尖线虫的三期幼虫寄生于许多海水鱼体内。目前已经证实在螺类、淡水鱼虾、深海鱼中均携带不同的寄生虫。如果生吃这些水产品,虫体就会寄生于胃肠壁,轻者仅有胃肠不适,重者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病急骤,酷似外科急腹症,常导致临床误诊。

海鲜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除此之外,藻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众多鱼、虾、贝类等海鲜的食物。它们吃了有毒的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也就在其体内蓄积形成了有毒高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就是海鲜中存在的天然毒素。可分为贝类毒素和鱼类毒素两大类。

贝类毒素包括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ASP)。

腹泻性贝类毒素:此类毒素大量存在于软体贝类中。一般只会引起胃肠疾病,并不容易致命。中毒情况主要取决于摄入毒素的剂量多少,在摄入腹泻性毒素后,少则30分钟,多则两三个小时内即会发生腹泻。

麻痹性贝类毒素:主要存在于双贝类中,是低分子毒物中毒性较强的一种,即使是极少量也可能会致死。食用者在15分钟到两三小时之内,首先会感到唇、手、足和面部的麻痹,接着出现行走困难、呕吐和昏迷,严重者在2~12小时之内死亡。死亡率为5%~18%。

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这类毒素存在于双贝类和其他甲壳类动物。它同时具有胃肠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双重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流涎,同时出现记忆丧失、意识障碍、平衡失调、不能辨认家人及亲友等。严重者会昏睡,重症者多为老人,并伴有肾损害,可导致死亡。

神经贝类毒素:这是一种与赤潮有关的毒素,中毒的症状包括发冷、头痛、腹泻、肌肉无力、肌肉及关节刺痛、恶心和呕吐。通常在进食受污染的贝类后数小时内出现。严重情况可致冷热感觉逆转,复视,呼吸、吞咽及言语困难等。

上述是常见的贝类毒素,而常见鱼类毒素主要有河豚毒素、组胺毒素这两种。

河豚毒素:这可能是最知名的鱼类毒素。河豚毒素对热和高压的处理都很稳定。腌渍和日晒也不能使之破坏。是一种极强的神经毒素,主要引起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麻痹,对成人的致死量估计为1~2mg左右。河豚中毒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钟,长 到3~6小时发病。发病急,来势凶。开始时会感到手指、口唇、舌尖发麻或刺痛,然后就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麻木无力、身体摇摆、走路困难。严重的会全身麻痹瘫痪、并且有语言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10分钟内死亡,最迟4~6小时死亡。有报告显示,日本人河豚中毒病死率为61.5%。

组胺中毒:有一类鱼,被称为青皮红肉鱼,这类鱼皮下肌肉中血管发达,血红蛋白含量高,有青皮红肉的特点。比如鲐鱼、沙丁鱼、金枪鱼(这在《海鲜的色香味》介绍过)。这类鱼体内含有较高的游离组氨酸,在微生物脱羧酶的作用下最后形成组胺,组胺具有生物活性,可引起人体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导致过敏性食物中毒。这类中毒主要是海鲜品不新鲜导致。

作者:冰镇红茶62

  • 发表于 2013-11-12 00:00
  • 阅读 ( 555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