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生命中某些片段印象深刻,而对其他片段只有一些零散的记忆。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记住一些事,而忘记另一些事呢?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但现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重大进步,使得我们开始了解大脑如何记录人生。
自传体记忆是不完整的
有研究发现,婴儿未出生时就有记忆能力。如果孕妇常看电视剧,那么新生儿听到该电视剧主题曲时就会停止哭泣。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主题曲会让新生儿回忆起在妈妈肚子里的温暖宁静,从而心情平复。尽管自传体记忆从2岁时开始逐步发展,但我们对6岁之前的个体经历很难有精确的记忆,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幼儿期失忆”。
“幼儿期失忆”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存在三种假说。
第一种观点认为,“幼儿期失忆”是因为海马与大脑其他部分之间的神经通路尚未成熟。海马的功能是对记忆进行整理,因此,在其发展成熟之前,我们很难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长时记忆。
第二种观点认为,个体语言技能的发展在自传体记忆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伦敦城市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康韦指出,语言的功能类似于脚手架,它支撑着记忆,便于我们日后对记忆进行提取。康韦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发现,儿童在学会用语言描述一件事之前,很难记住这件事。
第三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对于自传体记忆的形成发挥着关键作用。美国艾莫里大学的罗宾·菲伍什认为:“自传体记忆与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以及性格特质的形成紧密相关。”在成长过程中,个体的身份认同与记忆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个人经历一方面塑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我们的个性形成。性格进一步决定我们的记忆。
生活事件影响自传体记忆
随着我们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更广阔的社会世界,自传体记忆也日渐成熟,并且阶段特征非常明显。康韦说:“如果让一个10岁的儿童回忆往事,他(她)很难说出完整的故事;但是一名20岁的青年可以连续说几小时。”在儿童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是什么促成了自传体记忆的发展呢?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大脑一直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并且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生了某种解剖学变化。另一种解释是,我们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与强烈情绪相关的记忆会持续更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我们生活中会发生许多非常重要的事,如第一次开车、毕业、初恋等,而个体对重大事件的记忆会更持久。
文化影响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的形成、发展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父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巩固我们对往事的记忆,同时塑造着我们自传体记忆的风格。如果一个家庭习惯用细致的方式回忆往事,那么,来自这种家庭的儿童,相比其他家庭的儿童,在学龄阶段能够更好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个人的自我不止受到一种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双文化的特征,这一变化会进一步影响自传体记忆的特点。文化启动的研究表明,自我建构具有动态性。具体来说,个体表现出独立型自我还是互倚型自我,取决于当前的文化情境,进而启动自传体记忆表现出上述文化差异。例如,当独立型自我建构被启动后,个体在回忆往事时更关注个人感受;而当互倚型自我建构被启动后,个体回忆往事时更关注社会和历史背景。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