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读心术
心理学将“读心术”定义为理解他人思想感情,并能站在他人主观立场思考的能力。我们天天都在使用它。
想象一个日常情景:星期一的早晨醒来,睁眼看表,发现已经迫近8点了,你慌忙跑去学校,但还是迟到了,悄悄溜进教室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看到了你,此时老师表情格外严肃,但还是若无其事地继续讲课,你忐忑地坐下了,乖乖地听讲。就是这样一个手忙脚乱的上午,你知道自己用到了多少处读心术吗?
从头数起,最简单的读心术就是,你能够预测表针正在朝着8点钟的方向前进,这叫做“意向读心术”,是在我们呱呱坠地时最先发展起来的,凭借它我们能够预测人或物所意图的行动方向,我们看到妈妈站在门口,就估计到她会出门;看到有人坐在滑梯上,就预感到他会滑下来。紧随着“意向读心术”,我们在婴儿早起发展出了“眼动读心术”,追随别人的目光我们能够读懂别人在看什么。具备这项能力,你可以将同学们的眼球细微的转动理解为:他们在看你。
读心术随着年龄成长
如果需要心灵上的交流与感应,只有对他人运动和注意的探测是不够的,还需有对共识的察觉。在我们9至14个月大的时候,逐渐从“妈妈要拿杯子”和“妈妈看见了杯子”升级为“妈妈看到了我正在看杯子”,这被称为“交点读心术”(也称专注共享),表示我能感知到他人所关注的也恰是我正关注的东西,就好像当你在听讲的时候,你不费脑力就能知道同学们也都在听讲。在掌握这项读心术之前,我们对身边的风吹草动处处留意、惶惶不安,极力将自己封闭在母亲的保护之中,但一旦有了“专注共享读心术”,我们就踏实多了,我们看穿了以父母为首的周遭世界,他们威严和高大的身躯之中有颗怜悯慈爱之心,它非常在意我们的想法,能够理解和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可以懒洋洋地指指奶瓶,心安理得地等着父母把奶喂到嘴边。讲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发现生活中许多看似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果追根溯源它的可能性,还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呢?
“读心术”能力的再次飞跃要等到3岁左右,这时我们发展出来了“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并不是什么科学定律之类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心理读心术”的能力,有了它,我们可以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老师一看我,我就知道她已经发现我迟到了;我们还能看出他人掩饰的内幕:老师若无其事地讲课,是不想打断课程,并非纵容我的迟到行为;另外,我们还能感知他人的情绪:老师看到我迟到一定很生气。在确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情绪基础之上,如果我能为老师的不快也感到难过,我就具备了心理学家所谓的“共情”能力,这种能力帮助我们感受他人的感受。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在人脑的前额叶内侧和颞叶上回有着与“心理读心术”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脑区,而目前,对共情或同情心的神经基础还研究甚少,只有零星的报告称,在额下回脑区发现了相关活动的信号。
心理咨询师的奥秘
拜访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人往往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都被知晓的一干二净,不由肃然起敬,还有一丝神秘的畏惧油然而生,甚至将咨询师与算命先生相提并论。其实这奥秘在于,心理咨询师们受过长年的专业培训,挖掘自身对来访者产生“共情”的能力,所以来访者能够感到自己无人理解的痛苦在咨询师身上表现出来,自己剪不断的思绪在咨询师口中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述出来,仔细一想,这都来自于来访者举手投足之间的情感流露,和咨询师的敏锐反馈。
咨询师没有那么神奇,其实人人都会读心术,它在我们大脑活动中,在人际交流中,在毕生发展中,我们天天都离不开它。只要你对他人感兴趣,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你就能读懂他人的内心世界。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