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从2015年6月10日上市以来,在股市震荡不已、接连跳水的两周时间里,中国核电股逆势上涨,实现连续涨停,一路飙升。全世界50%以上的煤炭是中国人消耗的,但伴随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火电渐渐被“打入冷宫”,清洁、经济的核电将更具吸引力。

今年,或许是中国的“核电年”。早先5、6月时,国务院多部委不约而同地密集调研国内核电项目与企业。6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并要求核电装备“要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国制造新形象”,在参观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明确提出,我国未来要大规模发展核电。

我们不妨看看核电在历史上走过的路。

能源危机诱发核电扩张

核能来源于核反应时原子核释放的能量。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产生可控的核裂变链式反应。随后,这种能量被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自1951年12月美国实验增殖堆1号(EBR-1)首次利用核能发电以来,世界核电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球有400多个核反应堆,核电占全球整体供电量一成。作为世界能源支柱之一,核电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5兆瓦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紧跟其后。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目前,发达国家投产利用的核电站,多数是中东石油危机后建的。

法国虽然不是最早建设核电站的,但通过发展核电,已成为世界上碳排量极低的国家。法国境内59座核反应堆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给法国人民输送即廉价又清洁的电力,提供法国70%以上的能源供给。

但在40年前,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20世纪70年代,石油发电是法国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因此需要从中东地区进口大量石油。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一年内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这对于法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法国自己的能源资源非常稀缺,既没有石油也没有天然气,而仅有的一点煤炭也已经快耗尽了,要想实现能源独立,核能几乎是唯一的选择。1974年,当时的法国总理梅斯梅尔大胆地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核能发展 “梅斯梅尔计划”。计划中,到1985年,法国要建造80座核电站,2000年要建造170座核电站,最后实现法国电力全部由核电提供的宏伟目标。

实际上,“梅斯梅尔计划”是一个法国能源独立发展计划,它也开启了法国核电的大发展时代。因此,尽管“梅斯梅尔计划”的实施没有经过公众和议会辩论,但它一经推出便很快被民众所接受了。

虽然计划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支持,但它在法国科学界还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老一辈的科学家支持发展核能,因为他们更关注能源发展问题,而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反对发展核能,他们关注的是核能的潜在风险问题。

“梅斯梅尔计划”发布的同一年,4000名法国科学家联名向政府提交了一份请愿书,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核能信息传播机构,以确保法国核工业界为公众提供真实和透明的信息,也就是“核能信息科学家联盟”,简称GSIEN(法语缩写)。在法国之后的核电发展道路上,GSIEN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退核风波络绎不绝

从核电站建成之日起,它带来的收益就伴随着高昂的代价。利用得好,核能造福于民,否则,就等同于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下场,甚至更糟。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发生后,安全问题瞬间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焦点,尤其是正在大力发展核电的法国。法国政府希望尽可能转移法国民众对三里岛核事故的关注,以减少核工业界的压力。当放射性尘埃飘过欧洲大陆时,法国政府曾著名地宣称,放射云在法国边境停下来了。

这个时候,可以说法国GSIEN在开展核电公众沟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地报道核事故的进展情况,给公众充分讲解了核事故和核安全的相关知识,以此提高了法国民众对核电的了解程度,也得到民众的高度信任。这为公众接受核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1年5月,法国易普索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0%的民众认为核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011年3月,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法国索福莱斯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依然有55%的民众支持使用核能。不过,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后,法国公众开始了大规模的辩论,几十年来法国对核能的严重依赖首次遭到质疑。

而德国,甚至面临完全退出核电产业的境遇。在德国,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就一直备受争议。争议不仅仅集中在核泄漏、核辐射、核废料的处理等方面,而是更聚焦于核能的“剩余风险”上,即不管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使用核能都存在着人类不可操控的风险。2011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永久关闭了17座核电站中的8座,并宣布剩下的核电厂将于2022年关停。

身为福岛危机的罪魁祸首的日本在2013年9月之后也进入“零核电”状态。在“后福岛时代”,风口浪尖的日本遭遇到民众的质疑及阻力,重新开启核电发展道路面临不小的挑战。由于公众对核能的强势反对,许多核电站已经在过去的两年中被关闭,日本正在走向脱离核能发电的道路。

这一事故的影响也辐射到瑞士等国家。2011年,瑞士政府决定放弃所有的建造新的核反应堆的计划,并在2035年之前关闭现有的5个运作中的反应堆。

两害相较取其轻

20世纪的伦敦、洛杉矶、东京、圣彼得堡……使用火力发电的城市,使城市污染加剧和居民饱受雾霾之苦。今天的北京、孟买、开罗、墨西哥城、乌兰巴托……一个接一个走上历史的轨道,火力当红,同样付出惨痛的代价。着眼全球,各国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全球气候变化呼吁电厂退役,但电力需求却不曾减少。低碳发电市场表现疲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难持大局。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持续增加的电量。据统计,全球能源消耗四成是用来发电。因此,世界需要更多的电力为发展和崛起提供动力。各国必须权衡二者的危害何者为轻。

与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相比,核电无污染、碳排放几乎为零,符合各国节能减的诉求。核电的另一优势是能耗少。核电发电和火力发电原理极其相似,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再通过核反应堆中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发电。

但从产能上说,1千克铀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放出的能量。假设,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300万~400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30~40吨,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紧张等问题。

面临全球变暖,传统能源的衰竭,各国能源界渐有了新的共识:核能发电是减少碳排放、且相对成本较低廉的能源取得方式。因为福岛核事故而放弃发展核电并不理智,全球需要稳定的能源供给,需要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安全性上起到更好的控制作用,核电提供的机会远大于它带来的风险。

理性呼吁核电回归

三里岛事故之后30年里,美国都依靠改进原有的核电站来提升产能。直到2013年,政府才批准建设5座核反应堆,使核能重回能源舞台。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乌克兰,也没有放弃核电领军者的角色,目前计划在2030年以前新建11座核反应堆,使目前的核电产能翻倍。在法国,公众对核能的支持长期以来几乎是不可动摇的。面临是否继续发展核电的选择,法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提高全国洁净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

严重依赖能源进口面临间歇性能源短缺的日本也正重新恢复核电事业。福岛事故前,日本核电供应量占到三成。2012年,停电压力出其不意反扑回来,让日本政府惊慌不已,屡有快速恢复核电之意。2015年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动重开旧核电站、建造新核电站的计划,希望将核电供应提高到五成。

中国有丰富的水电、火电资源,大陆核电起步较晚。之后,又在自主或引入的发展道路之间摇摆不定。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这意味着我国核电也打破2011年以来的僵局,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到2018年前,中国将完成建设13座新的核反应堆,在2020年前将核能发电比重由2%提升至6%。中国,也将更加依赖核电。

除去中国,据世界核能协会估算,目前有包括耳其、阿联酋、越南在内的超过45个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在考虑兴建核电站,市场空间巨大。

日本核危机对全球核电业的影响终将过去,核电发展必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等方面,核电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发表于 2015-07-02 00:00
  • 阅读 ( 440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