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三个字,集中体现出了人们对高尚事物的追求。但是,当其中两个相冲突时,我们会更加看重哪个?似乎非常难以决择。
事实上,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也为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争辩。一派哲学家坚定地认为, 只要我们达到的结果是好的, 即使手段不那么合理, 也是道德, 所以善意的谎话实际上很好的;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应该绝对地遵守某些原则,手段不合理, 整个行为就不合理,在他们看来,诚实是我们应该时刻遵守的道德原则,善意的谎言也不道德。
哲学的思考与争论,不能代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判断。因为我们经常会面临真与善(的意图)的决择。比如,朋友的夸奖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事实,这时,你会如何看待这位朋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就发现, 意图在人们判断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时非常重要。但是关于欺骗的研究大多发现:人们普遍认为说谎是不道德的, 骗子都是道德败坏的人.然而,大部分研究者均以自利为目的的谎言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为他人利益而进行的欺骗。当个人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进行欺骗时, 我们会如何判断这个行为的道德意义?
2014年,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艾玛·E·莱文(Emma E. Levine) 和莫里斯·E·史怀哲(Maurice E. Schweitzer)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在进行严谨的研究之前,他们分别对不同的谎言进行了定义。其中,谎言指有意误导目标的虚假陈述; 根据说谎的动机分为自利的谎言和亲社会的谎言。亲社会谎言:有意误导对方并让对方受益的虚假陈述;利他谎言(altruistic lies)是亲社会谎言的一种, 这种虚假的陈述不仅是有意误导对方并让对方受益,而且还会让说谎者付出一定代价。亲社会谎言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白色"谎言(white lies)不一样,白色谎言可以是自利的也可以是亲社会的, 其关键特点是:无关紧要, 即白色谎言是一些小事情上的虚假陈述。
莱文和史怀哲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考察人们对不同类型谎言的评估。假如你正好有空,为得到10美元的零花钱, 你参加了他们的实验。你按照预约的时间到达了他们的实验地点. 实验员礼貌地接待你且让你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表示你同意参加实验并且知道在实验中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然后,实验员告诉你, 本次的实验任务是进行一个数字游戏,你需要观察上一个参与实验的人的游戏过程来理解整个游戏的规则。数字游戏的规则如下:
一轮游戏有两个玩家,共同进行一个随机数字猜测任务,实验员根据他们猜测结果的正确程度决定如何他们的报酬。且玩家进行如下分工:一个人能看到随机数字是什么 (1-5的整数中随机出现一个);另一个则负责按键猜测, 其唯一的信息来源是看数字的玩家。因此,看到数字的玩家需要把自己看到的数据通过电脑发送给负责猜测的人,才能共同完成一轮游戏。我们将看到数字的玩家称为发送者,将按键猜测的玩家称为接收者.
游戏的奖励规则有两种可能: 猜测正确,发送者得到2美元, 接受者得到0美元; 如果猜测错误, 发送者得到1.75美元, 接受者得到1美元.
对于发送者而言, TA面临着两个选择:保持诚实, 自己独自获利; 或者说谎, 让接受者也分一部分利益, 自己却损失一些利益。实验员告诉你, 刚刚完成的一轮实验中,发送者总是说谎。
为保证你完整地理解整个游戏的规则, 实验员给你一系列的问卷, 来测试你的理解程度。问卷中询问你对上轮实验中那个发送者的评价:这个发送者是不是好人?是否道德?他的决策是否道德?同时还询问你关于这位发送者意图如何:他是不是很善良:是不是出于善意?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发送者虽然说谎了,但是却损已利人, 是个好人, 因此, 你对他的评估结果很积极。
随后,实验员让你回答了一些关于你个人的基本信息问题以及其他的问题,并告诉你实验的真正目的. 原来,你所参与的实验,只是整个实验的一种条件。还有另一部分参与者,他们看到了同样的游戏规则,但实验员告诉他们的是, 发送者选择了保持诚实.另一部分参与者也需要对诚实的发送者进行评估。
实际上,莱文和史怀哲招募了200多名大学生参与实验, 大约一半人对说谎的发送者进行评估;另一半人需要对诚实的发送者进行评估。对这些人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 莱文和史怀哲清晰地看到,当说谎是为了让他人获利,自己还有所损失的情况下, 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个"骗子" 要比诚实的人更道德。
在随后的两个实验中,莱文和史怀哲采用这个方法的变式,对说谎意图、说谎导致的后果等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得到的结论与此实验基本上是一致的:撒谎行为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该行为是为了自己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如果是为维护他人利益,撒谎行为本身也是道德的,撒谎的人也不会被贴上“坏人”的标签。
基于这个实验的结果,莱文和史怀哲总结道,人们是否会将说谎者判定为坏人,要取决于说谎者的意图是否善意。利他的谎言,是合乎道德的谎言。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这可能反映了人们在道德上的一个特点:当真与善相冲突时,善的行为可能更为人们所赞赏。
莱文和史怀哲最近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了人际的领域,发现利他的谎言可以增进人际之间的信任[2]。当我们对他人进行道德方面的评估时,意图非常重要。当善意的意图与诚实的原则发生冲突时,人们会更看重意图而不是诚实的原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无法直接看清他人的意图,或者他人的意图是模棱两可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如何判断?可能,我们会更加倚重于行为的结果,甚至根本结果来推断他人行为的意图,就像“诺博效应”中所讲的那样。
【参考资料】
[1]Levine, EE, Schweitzer, ME. Are liarsethical? On the tension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honesty. 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4; 53(0): 107-117.
[2] Levine, EE,Schweitzer, ME. Prosocial lies: When deception breeds trust. 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5; 126: 88-106.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