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朋友圈中的谣言怎么破?

微信上总能收到妈妈发来的“恐怖帖”,今儿说吃这个容易得癌,明儿说那种食品千万别碰。小编在安抚妈妈的同时,也不免好奇,这些谣言到底从哪来?如何识别这些谣言,让妈妈少受类似的“恐吓”?

识别这些谣言,要看透它们的五大特征和五种诞生方法,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你妈和我妈关注的谣言不尽相同

“广东地区的网民比较关心海鲜及非法野生动物的食品;湘菜关注菌菇和渔业产品;川菜关注麻辣味道和调味品。”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分析发现,由于地域不同,妈妈们关注的话题也不太一样。经济越发达地区的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高,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名列前茅。另外,不同地区的网民,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这一结论,是基于对2012年~2014年微博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及2014年~2015年以来微信朋友圈中的食品安全谣言内容分析得出的。

比如,此外,这种热点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集中在生产环节,最主要的是工业加工类的食品,还有肉蛋奶鱼类的食品,以及农产品。这其中,关于土质方法制作的食品,由于其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是食品安全事件热点话题,包括土磨香油、花生油、葡萄酒、自制酸奶、自制酵素、泡椒风爪等。

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是谣言传播动力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古训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屡试不爽,谣言为什么那么容易传播?一个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营造了这样一个谣言传播的大环境,文章中往往会假装有权威部门发布,让人感觉很靠谱。

第二是因为谣言非常符合生活经验,现在网络上的食品安全谣言,特别容易从人的生活情境出发,营造亲近感,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另外,谣言往往利用人怕死,希望长寿的心理,跟人身安全、疾病养生联系在一起,他们会制造绝对数字,80%、100%看上去非常科学,但其实很唬人。还有一些恐怖的图片,让你觉得非常害怕,不敢去吃,所以特别容易传播。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70%的谣言其实都是旧谣言,只要你在网上搜索一下,你就可以找到这条谣言改头换面的原本内容。所以,网上搜索是一个特别好的识别办法。另外,可以查看有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其实伪装的机构,你一搜索大部分不存在,或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辟谣内容。在转发前,加个搜索的动作就会减少大部分谣言的再度传播。

谣言一般特有的五大特征

第一,往往会涉及到食品的加工环节, 比如零食小吃、肉制品、果蔬、转基因食品、火锅丸子、辣条、猪肉等,曝光其恶劣的加工环节和肮脏得惊人的原料,比如《近期猪肉还是不要吃了》;

第二,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 比如《千万不要吃蔬菜水果部位,吃错误了可能会致命》;

第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 比如《妇女坐月子时落下的所有的病根都能根治偏方》;

第四,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进行传播, 如《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吃,吃了可能会致命》;

第五,指向成功人士,告诉你这些东西成功人士已经不吃了,比如以“全球某某富翁俱乐部”账号发布文章,他们不吃某种食品。

(作者:左娇蕾;责任编辑:杨清晓)

  • 发表于 2015-08-17 00:00
  • 阅读 ( 419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