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也叫蚂蝗、环节动物门蛭纲,雌雄同体。水蛭生活在沼泽地或长有植物的小水塘里,靠吸食来饮水的哺乳动物的血为生。水蛭的头尾各有一个吸盘,可刺入皮肤吸血,紧紧吸附住对象的同时释放麻醉剂,因此不宜被察觉。
医用水蛭的历史
人类应用水蛭治疗疾病已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医学上使用水蛭主要是基于简单直观的原因:放血疗法盛行,而水蛭能吸血。所以水蛭疗法只是用来清除病人身体内多余的血液,甚至曾有人在肥胖病人身上放满水蛭,期望通过放血来减肥。最早记录用水蛭来治疗疾病的是公元前200年-前130年的希腊医学家尼坎得(Nicander),他在保存下来的两首医学教育诗中第一次提到用水蛭治疗有毒动物叮咬,以及其他中毒。在古罗马晚期和中世纪,人们利用水蛭的这种功能治疗扁桃体炎、肝病、眼睛发炎和头痛。那时的外科医师习惯在使用前把水蛭放置于没有水的盒子,让它们渴上几个钟头,之后会更好地吸血。治疗前还要将要被吸血的部位搓热,并用鸡血和鸽子血湿润伤口以刺激其吸血的兴趣。
1820年到1845年,欧洲对医用水蛭的需求曾每年以数百万计增长,仅仅是巴黎的医院每年就需要600万只医蛭,以致这种动物几乎灭绝。那时水蛭的作用曾被一味放大,拿破仑的外科军医甚至提出一切发热以及发炎的疾病都需要通过抽血治疗,但这种“吸血主义学说”很快遭到嘲笑,此后体液病理学说也不断降温。19世纪晚期,随着现代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及与水蛭疗法相关的感染和失血过多的报道逐渐增多,不少学者认为水蛭疗法在现代化的医院中根本无立足之地,水蛭疗法逐渐退出了医学舞台。
现代医疗水蛭的兴起
不过,现代医学对水蛭的认识和利用并没有止步,人们发现,水蛭还能分泌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抗凝剂——水蛭素,它能使伤口持续流血而不会凝固,此外唾液中还含有血管扩张素,正是些特点,使得医生发现了它的新的医疗价值。
在显微外科、包括整形和重建手术中,进行动静脉的吻合,重建血液循环是最关键的步骤,但由于手术中血管内壁会释放凝血物质,往往即使血管吻合完成时动静脉血流都通畅,术后也会出现静脉血管血液淤积的情况。举个例子,一个人接受了断肢再植手术,进行了断端的血管吻合,但术后检查却发现静脉血流出现受阻或淤积,这时并未形成有效的静脉回流,断指会出现淤紫和肿胀,最终将坏死。这时,如果把水蛭放置在吻合处,它可以持续吸走淤积的血液并防止血栓形成,直至人体自身的动静脉循环完全建立。
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中心的整形外科医生为一名因被狗咬伤致全耳完全离断的5岁患者进行了血管吻合再植术,并在术后首次运用水蛭解除了静脉淤血,使得循环再建,引起不小的轰动,该手术的成功重新确立了水蛭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198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研究所水蛭课题组也与某医院合作,在中国首先应用医蛭治疗断指再植术后瘀血的现象。
在医用水蛭的提供方面,美国FDA在2004年批准了法国公司Ricarimpex SAS的水蛭在医疗上的使用,美国公司Leeches U.S.A的医用水蛭9-12美元一条,一般储藏于医院的冰箱。不过由于在美国医师使用水蛭还没有登记注册或获得认证的要求,即使得到了一些专业医生的肯定,目前很难统计有水蛭在美国医疗上使用率究竟有多高。英国的整形外科医生目前仍然在使用水蛭疗法来拯救失败的皮瓣手术,一项对英国62家整形外科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都在术后使用水蛭疗法,平均每家整形外科机构每年使用过水蛭疗法的病人达10人左右。
现代吸血过程
有人担心,接受这种重口味的疗法过程会不会很痛很恶心,其实不一定。首先,由于接受手术的部位的皮肤通常还没有末梢神经形成(连血管都在接受重建呢),所以不会痛,更不会有“有东西在上面爬”感觉。第二,医生一般将水蛭用针管置入需要治疗的部位,而不是像古代巫术那样直接用手抓。一般会根据所要吸血部位的大小放置1-6个;第三,会有纱布或手术巾、或塑料杯之类“围墙”的围住治疗部位,甚至会用手术缝线将水蛭固定在敷料上,主要是防止水蛭工作之余在你身上四处乱逛,也能够使你不用和它相见。不过,如果当时水蛭就是不愿意咬你,恐怕和几千年前一样,你还得出点血来引诱它,但也只是被针头刺一下而已。
操作风险
最后,即使是现代医学的水蛭疗法,也难免存在风险,主要是感染。常见的感染是嗜水性气单胞菌属感染,此类细菌原是栖居在水蛭的肠道中,能够提供水蛭消化所需的关键酶。研究发现应用水蛭疗法的病人中有近20%的患者感染了这种细菌,增加了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曾有人因此感染上气单胞菌性脑膜炎。治疗前要对水蛭进行消毒,为防止感染,在治疗前一小时可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避免服用免疫抑制剂。另外,水蛭在较大的皮瓣上长时间吸血时有可能发生贫血,应监测血红蛋白值。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