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秸秆会不会严重污染空气?

导语:这些天华东地区雾霾严重,一个被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最近农村集中烧秸秆。消息一出,很多网友表示质疑,认为这并非导致此次雾霾事件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不是,考证一下就知道了。

作者:百度知道网友 大脸撑在小胸(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

关于“农民焚烧秸秆会严重污染空气”的争论,回答一个典型质疑: 农民焚烧秸秆的习惯由来已久,为什么以前没有雾霾?

1.谁说以前没有雾霾的?不然“霾”这个字怎么来的?

举例如下:

《元史》:

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明宪宗实录》:

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

弘治十年(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

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

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

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2. 有些读者,总是以为古代就木有空气污染,这是误区啊!

古代当然有空气污染,只是不叫空气污染这个词,也搞不清楚污染原因。

比如从上述记录可以看出,古代认为,污染源是“天神之怒”,治理方式是“焚香祭天,祁神灵驱风霾”。

而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古代的污染源主要就是:1. 焚烧生物质,如秸秆、木炭、树木等;2.扬尘扬沙

这两种污染源(我在此姑且称为“古典污染源”),如果遇上静止稳定的天气系统,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的话,也一样会产生雾霾天气。

3. 当然,古代的空气污染,肯定没有现代空气污染严重,上述两种污染源还在大气的自净化进度之内。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能源消耗(如汽车尾气)造成的排放和工业生产排放等,形成了新的污染源(在此姑且称为“现代污染源”),其本身已经对空气造成了沉重负担,再加上“古典污染源”叠加,远远超出了空气自净化的能力,空气污染的程度前所未有。这一点,大家在雾霾中想必已经深有体会了。

4. 很多人觉得,焚烧秸秆就算对雾霾有影响,也万万超不过工业污染的影响。

这种“觉得”,来源于一种惯性思维:总觉得传统和自然的东西,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而工业时代的产物,听起来就很灭绝!

对于雾霾而言,尽管平均来说,影响因素大致就是上述这些,但是针对每次具体的雾霾而言,主导因素却很可能不一样。

有一种雾霾,名字就叫“秸秆雾霾”,比如今年6月10日南京的那次雾霾,就是因为焚烧秸秆所致。当时空气污染指数高达410,已经是重度污染,而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显示,空气中炭黑和钾离子的浓度大幅度飙升,这两项正是焚烧秸秆的特征污染物。

所以,总结一下:

1. 秸秆焚烧会严重污染空气、造成雾霾,这在古代就有,在现代也有。

2. 就总体平均而言,现代污染源的危害更大,但是具体到某一次雾霾,很可能秸秆焚烧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另外,从前的记载:霾,雨(yù)土;霾,土雾也。古时的霾多与风相关,感觉很类似浮尘和扬沙(尤其像是浮尘),所以不大多见于静稳天气条件下,也不太常有现在这种雾霾交替的情形。这是否说明古时的霾,与现代的霾有着内涵上的差异?

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代的霾,有风霾,但也有雨霾。虽然不能确定古代的雨霾是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雾霾,但是就记载来看,有“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之类的语句,应该还是比较接近雾霾的。

当然,古代雾霾和现代雾霾肯定不能完全一样的——就别说雾霾,古代空气和现代空气肯定也不一样的成分了。但这种差异只要没有改变性质,是可以接受的。

古代雨霾里微粒物的性质,咱们现在也没法穿越回去测了,但还是可以推测一下,大概就是扬尘扬沙和生物质燃烧残余两种。

古代对秸秆的燃烧,肯定不如现代,毕竟秸秆在古代是重要的燃料,不会大规模集中起来焚毁,估计是每天烧一点,然后被空气的自净化了。但是古代还烧别的东西,“生物质”除了秸秆还有“树木、木炭等”,这些燃烧的残留物也会造成雾霾的。

这么说吧,兹当是大规模焚烧生物质,就肯定会增加空气中漂浮的颗粒物,如果遇上静稳天气配合,再有充足水汽,就会形成雾霾。所不同的是,古代烧的生物质可能多是土法烧木炭之类,秸秆舍不得一起焚毁。而现代的秸秆已经不是重要燃料,处理起来又麻烦,就一起烧了。但是它们的原理并没有差别,都是生物质燃烧增加了空气中的颗粒物。

当然现代由于工业排放,还增加了别的颗粒物,但这不代表生物质焚烧后的颗粒物不存在,或者不重要。

古代雾霾交替的情形,比例比较低,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是因为古代气象记录本身就不多,还时有缺测,用本身就不完整的样本来判断比例,不太严谨。古人的描述,多强调现象,也许把现象类似的都归于一类,当然他们本来也不知道本质。所以找以前文献来佐证,会比较困难。

第二是因为这些记录多在京城,而不在江浙一带,北京的风霾多于雾霾也是正常。

第三可能与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关,这个暂时无法确证,但是并不能排除其可能性。比如最近几年北京的降水增加了,水汽输送比以前多,也会导致雾霾比风霾增加。也许几百年前,北京要比现在更加干燥,雾霾少而风霾多。

  • 发表于 2013-12-10 00:00
  • 阅读 ( 557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