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童话了的动物:杀戮只是为了生存?

作者:百度知道网友 花落成蚀(科学编辑)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持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只有人类是为了口腹之欲才吃东西的,动物如果不饿,不会去杀戮,也不会浪费资源。这确实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想法,拿这个想法来“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劝诫人们少杀戮、少暴食,或许有那么点儿效果。

可惜,这个观念是错的。

这种观点的产生,没准儿和赵忠祥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关系挺紧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动物又到了交配的季节。在那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花豹捕猎了一只小瞪羚,把猎物挂到了树上,作为好几天的口粮;狮子们饱腹之后,懒散的躺在地上,打着瞌睡,直到下次捕猎才会苏醒……这段话是我胡诌的,但差不多每个讲述非洲野生动物的纪录片里都会有这样的画面。

没错,有时候,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看起来就是吃饱了睡饿了再去吃。但也仅仅是看起来而已。饱食的肉食动物,在没有很好的机会时,很可能会选择休息而不是继续捕猎,一来,人家确实吃不下,二来,捕猎是一件耗能的事情,若是机会不好,几乎没有什么把握抓到,动物是不会白白去耗能的。动物行为学中,有个教科书级的案例:加拿大某海滩边的乌鸦,会取食大小适中的贝类。乌鸦自己没有打开硬壳的工具,它们必须抓着贝壳飞到高处往下摔。取食小个头的贝壳肯定划不来,但是,越大越好么?大贝壳壳体较硬,必须带着飞很高往下扔才能摔开。这样一来,收益相对于付出就很小甚至入不敷出。于是,这些乌鸦只会取食适中的贝壳。动物,也是斤斤计较的。

那么,捕食者在可以轻易杀死大量猎物的情况下,是否会克制自己的杀戮欲望呢?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因为“克制”这个人类的属性,在别的动物身上难以有合适的定义。不过,倒真的有掠食者捕杀大量猎物但不吃的情况出现。研究人员曾在加拿大西北部发现一群狼在短时间杀死了34只幼年驯鹿,尸体散布在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的被吃了,有的被分尸了,有的动也没有动。还有研究者发现一群19头斑鬣狗,咬死了82只汤姆逊瞪羚,还咬伤了好多只,但只吃了16%——这可是素有“节俭”之命的清道夫斑鬣狗啊。

这种行为有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过杀(Surplus killing)。为什么有这种现象?难道这就是掠食者的玩乐?如果这种行为稳定遗传,那么猎物岂不会被浪费得特别厉害?这些问题难以回答。

过杀行为,在节肢动物中也存在。相比哺乳动物,研究节肢动物时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少,它们的行为也更加模式化。研究者曾发现,一种学名叫Agelenopsis aperta的漏斗蛛群中也有过杀行为。当它们发现新的猎物时,有时会抛弃口中的吃食,把新猎物干掉——这无形中浪费了不少食物。而且,这种行为是伴性遗传的。有过杀行为的母亲,会把过杀遗传给儿子,如果父母都拥有这种行为,那么女儿会继承过杀。这种行为有什么用?真的没发现有什么优势,但它带来的劣势似乎也不会太影响繁殖和繁殖前的生存,于是,这个基因遗传得倒是挺稳定。

杀戮,也可以不是为了吃,或者主要不是了吃。

中国的国宝之一大鲵,是种非常残暴的动物。只要不在繁殖季节同一洼水中,只能存在一尾个体,否则较大的个体就会把小同类给吃掉。这仅仅是为了吃么?显然,是为了排除竞争者。而在繁殖季节,雄性同类之间伤及性命的杀戮,在动物中也很常见。

哺乳动物中,不算人类,真正集杀戮之大成者,或许不是大型猫科动物或是犬科动物,而是黑猩猩。这些家伙硕大的犬齿能让人不寒而栗。灵长类都有大号犬齿(奇怪的人类是个反例),犬齿本质上是打斗的工具,而不是吃肉的工具,专属用来吃肉的牙是肉食动物的裂齿,灵长类没有。黑猩猩食性很杂,但素食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还能利用工具掏白蚁吃。但就是人类的这种近亲,发展出了复杂的战术,能够在立体的高大乔木林中设置陷阱,围猎猴子。黑猩猩们不吃猴子可以么?可以,猴子肉仅仅是它们食谱中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基本上就相当于北方人“每逢过节饺子、面”的那几顿饺子和面。

若捕杀猴子还说得上是为了补充蛋白质,那暴力的黑猩猩群体之间爆发战争后吃掉战败的对手,就显然是杀戮的副产品,而不是杀戮的目的了。这种事儿人类观察到好几次,每次都会让人类惊讶,惊讶于我们的亲戚和我们自身是多么的相似。

看起来,动物是没法摆脱过杀的。那么,人类可以么?

我觉得不行。人类没法摆脱完全对食物的浪费,也不可能全员转向素食。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吃是一种享受。人类不可能“杀戮仅仅是为了饱腹”。话说回来,我也不觉得节约是一种解决粮食短缺、消灭饥饿的可行方法。要讨论这个问题,就不是这篇文章的事儿了。

  • 发表于 2013-12-16 00:00
  • 阅读 ( 540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