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不幸成为诈骗受害者。仅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59.9万起,被骗走222亿元……网络和街头骗术层出不穷,还出现了不少“升级版”。这些骗术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招招骗人于无形之中。骗子布下了哪些陷阱?我们该怎样识别,如何预防?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1.先引你刷卡套现,再取消交易
诈骗案例:
"刷卡套现"赚手续费?小心!这个过程也会被骗子盯上。便利店主吴某接待了一个中年男子,对方提出要用吴某店里的POS机帮他"刷卡套现",并许诺支付1.5%的好处费。吴某没有抵挡住好处费的诱惑,遂同意了中年男子的方案。吴某用中年男子的信用卡刷卡25375元,然后将自己的25000元现金交付给该男子。交易完成后,中年男子将该POS机偷走,并将之前的刷卡交易取消。至此,吴某损失了近25000元。
专家支招:
此类骗局是利用POS机信用卡刷卡取消交易时间差进行的。在此类骗局中,骗子对银行的业务流程研究比较透彻。
信用卡套现是银行明令禁止的行为,监管机构也基于大数据的模型来分析POS机的异常行为。即便是侥幸没有被骗子骗走钱财,监管机构追查到此类行为,也会封禁POS机对应商家的收款帐户。因此,切勿贪图小便宜,经商赚钱要有合法经营才是。
2.互动式语音应答骗取个人信息
诈骗案例:
在俄罗斯,一种以互动式语音应答方式盗取客户银行卡余额的诈骗手段日渐风行。给客户打电话的并不是骗子本人,而是程序机器人,他们能够冒充银行的工作人员,套取客户的重要信息。从2015年4月起,到2016年4月,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诈骗团伙用这种方式共盗取信用卡金额约六百万卢布。
在国内,我们有时也会接到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称银行可以把钱转回去,但是需要告知验证码,还要核对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号、信用额度、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受骗者觉得对方对自身的个人信息掌握很准确,容易放下防心,导致银行账户的钱被转走……
专家支招:
在与打着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沟通的时候,用户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所谓的工作人员套出,比如信用卡的有效期,信用卡背后的数字等等。
2.在ATM机器上不要使用英文界面,使用自己熟悉的界面去操作账户,不要听信对话终端“指示”,将账户的钱款转向其他账号。
3.最有效的验证方式就是挂断电话,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信息是否准确,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拨打骗子提供的所谓官方客服号码。
3.病毒短信、验证码、不明链接——手机中木马病毒
诈骗案例:
“朋友”发来带链接的短信,点击后银行卡被盗刷……嫌疑人通过受骗者点击短信网址链接,将病毒程序植入手机,以盗取受骗者绑定的银行卡账户、密码等信息,进而通过网站购物消费、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等方式套现获利。
受骗者接到类似短信后,一旦点开链接,手机就会自动安装木马病毒,并获取通讯录信息,自动发短信给通讯录里的联系人,由于短信显示的是熟人,就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并且点击链接。这样,被泄露的联系方式就呈现指数级增长。
专家支招:
用户不要随意点击短信的链接,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短信链接可能导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装木马或者病毒软件,此类软件可以获得手机或者其他终端的最高权限。这时,用户的手机发送和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骗子拿到。用户在支付过程中账号、密码等等信息都被泄露,导致更多的人被骗。
4.“刮刮卡”中奖?别信!
诈骗案例:
地上捡的一张刮刮卡,刮开后发现竟然中了22万。在兑奖的过程中,逐步被引入圈套,被骗钱财。
专家支招:
天上不会掉馅饼,彩票中奖的概率要比雷劈的几率多不了多少。更何况是捡到一个已经中奖并且未兑奖的概率。面对此类骗局要谨记:别信!
5.“领导叫你去办公室?”原来是骗子!
诈骗案例:
“某某吗?明天到我办公室一趟,有事找你。”接到类似的陌生电话,对方不仅能叫出当事人的名字,还声称是其领导。但这位“领导”却一直不肯透露名字,还一直反问“你听不出我的声音吗?”这样的“领导”来电可能就是诈骗电话,让你汇钱才是骗子的最终目的。除了领导的口吻,还有同事、亲戚、朋友等类似的方式。
专家支招:
工作的事情依据工作的流程,切勿因为是熟人而忽视了规章制度。单位的财会人员,要特别注意防范此类诈骗类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骗子对财会人员会重点“照顾”,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诱导财会人员按非正常流程走账,进入诈骗者的圈套。
6.“手机变号”?专门骗熟人!
诈骗案例:
嫌疑人利用软件来改变来电号码,对事主的朋友进行诈骗。接到手机运营商的电话、短信,都未必是手机运营商打来的。比如有的短信内容写到:为了兑换积分,需要下载一个软件。但该软件可能就是一个木马程序,会盗取个人信息,甚至拦截该手机的短信或者电话。
专家支招:
对付此类诈骗,最根本的方法是接到电话或者短信后,不要轻易按其要求进行操作,待通过官方核实后再加以操作。比如,可以直接拨打手机运营商的官方电话确认。若不幸已经点击链接或是下载了软件,要将手机恢复至出厂设置,更改所有与手机关联的密码。
7.淘宝卖家防范“发红包”,新型诈骗手法
诈骗案例:
犯罪团伙成员冒充淘宝网站的客服以虚假开通“消费者保证金”、“假一赔三”、“7天退换”、“闪电发货”等服务为名,要求店主发红包、点链接、提供真实身份、银行卡号或打开“远程协助”等方式,进而骗取钱财。
专家支招:
发红包只是表象,其背后的行为才是判断是否为诈骗的依据。电商平台的新卖家或者买家都需要辨别官方的客服是否是李鬼。及时升级电商平台提供的沟通软件,加装防病毒软件。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骗术层出不穷,很多古老的骗术穿上了“互联网+”的外衣,我们的信息安全、防诈骗的领域也在与时俱进,尽最大的努力协助大家避免上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受得住“诱惑”,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作者:谦恒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专家)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