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工智能电影,哪些你不可错过?

自从弗里茨·朗(Fritz Lang)在1927年的里程碑之作《大都会》中创造了石破天惊的机械人“人造玛利亚”,人造人就开始具备了和真人角色一样的魅力,在释放出迷人魔力的同时,还渗透出让人脊背发凉的恐怖感。

目前正在北美地区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热映影片,由老牌科幻编剧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编剧并执导的《机械姬》(Ex Machina)让人们再一次见到了人造人能如何释放极致的性感魅力和危险气息,同时具备着让人不寒而栗的智能。这种震撼程度绝不亚于1927年的影迷们见到人造玛利亚时的内心震动,在电影中一直经久不衰的“人工智能”话题再一次掀起了讨论的热潮。相信不少影迷在对《机械姬》充满好奇的同时,也跃跃欲试地准备接触或重温经典的人工智能题材影片,英国卫报的资深评论人Michael Hogan正值此机列举出了他心目中的“人工智能题材影片20强”,其中既包括《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银翼杀手》这样绝对不可错过的超级经典,也有这次具有颠覆性的新片《机械姬》,并通过梳理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佳作,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如何启发了电影人,并如何开启了人类对其无穷的好奇与想象。虽然表面上电影展现了人造人的面貌,但骨子里探讨的还是它们之于人类的意义。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机械姬》(Ex Machina,2015)

“没有什么比求生意志更能代表人性。”在Alex Garland的这部导演处女作中,为富翁工作的年轻“码农”格里森人品爆发,赢得了造访富翁老板的山间豪宅的大奖。但当他跟随老板住进了豪宅之中才发现他获邀的真实意图是要帮忙进行一种针对人造人进行的名为“图灵测试”的考验——评估老板研发的最新款人工智能机械人女孩究竟多大程度上具备人类智能。于是他遇到了美丽不可方物的女人造人Ava。由来自瑞典的前芭蕾舞女演员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的人造人女孩虽然没有华丽的造型,除了一张美艳绝伦又冷若冰霜的脸之外,周身都暴露着冰冷的电子元件,但那种诡异的女性吸引力让人难以抗拒又通身发冷。创造它的人类男子也见惑于其美丽与智慧。当一个人造的“它”让你不由得认为是“她”的时候,人工智能的地位和给人类带来的思考又跨上了一级新的台阶。

人类相似指数:8/10

《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

这部黑白科幻电影经典中,来自更高地外文明的外星人Klaatu在控制他的超级机器人Gort时说出的那句外星咒语“Klaatu barada nikto!”已经成为了不亚于“愿原力与你同在。”的经典科幻片台词。善良的Klaatu与仆从Gort造访地球只为了警醒地球人:过度的发展和扩张是危险的,研制核武器只会给人类带来覆灭的厄运。然而他们的善意根本得不到人类的全面理解,反而遭到人类的攻击,低调平和的外星人为了平息人类的愚蠢之举,不得不展示了其作为更高级文明的能力。作为一部不以特效和科技元素取胜的严肃的科幻片,片中的人造人虽然身形硕大,由微微泛着绿色的外星金属所造,但性格低调、安静、忠诚,几乎没有感情,虽然具有放射能量射线的威力,也是需要充满智慧的主人的授意。

人类相似指数:3/10

《A.I.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

这部改编自英国科幻作家Brian Aldiss的短篇小说《玩转整个夏天的超级玩具》(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的科幻巨制本是库布里克未能实现的一个拍摄计划,由斯皮尔伯格在2001年作为献礼之作接手完成。主人公大卫(David)由当时还是演技派小正太的海利·乔·奥斯蒙德(Haley Joel Osment)饰演,看起来是个人类小男孩的他其实是个具有人类情感和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在单纯地试图爱人类的过程中不断遭遇着来自对其情感复杂的人类的挫折,在一次逃离人类主人家庭的冒险中与更多的人造人相遇,在困境中不断学习人性并像人类少年一样经历心灵的成长。全片包含着匹诺曹式的隐喻以及库布里克式的阴暗色调和末世感,但斯皮尔伯格为其增加了浓重的人性温暖和天真的情感,大大减轻了库布里克一贯的悲观阴郁气质。片中主要的人造人角色都是天衣无缝的人型,也是这部影片的问世,让“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更为普罗大众所津津乐道。

人类相似指数:9/10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下面来谈一部真正的库布里克作品。在这部库布里克与阿瑟·C·克拉克联手打造的充满想象与预言的太空史诗中,HAL对人类说:“9000系列是有史以来最可靠的人造电脑。HAL 9000从未犯过错误,或曲解一个信息。也就是说,我们绝对无缺陷,不会犯任何错误。”这句台词不但揭示了其人工智能主机的身份,也为随后的剧情冲突埋下了伏笔。HAL 9000从最初控制发现者一号飞船各方面运作的中央计算机,到飞船发生故障后为了与人类争夺飞船的控制权,变为不惜杀人的机械恶魔,HAL 9000始终有着可靠的机械外表,操着单调柔和的电子音与人类对话,甚至包括随意杀死太空船员的时候。那句彬彬有礼却语调毫无起伏的“对不起,戴夫。”(I’m sorry, Dave.)比任何外星怪兽更让人类观众不寒而栗,在这出太空歌剧中,人类听出的满满都是精准音符中的杀意。

人类相似指数:5/10

《大都会》(Metropolis,1927)

弗里茨·朗的在1927年创造出这样的黑白默片科幻史诗无疑是极具实验性的,这种创举几乎影响了后世的全部经典科幻电影,从接地气的《超人》到高冷的《银翼杀手》无不拥有它的影子。片中作为2026年柏林女工玛丽亚的机器对立面出现的“人造玛利亚”是影史上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形象。片中其作为邪恶科学家与资本家依照工人女预言家的面貌联手打造来对抗工人阶级的恶女机器人,在影片最后被像中世纪女巫一般烧死,但其作为一个母题被后代电影人承袭,不断致敬和演变。《星球大战》中最著名的C-3PO机器人就是受其外形启发而设计的。

人类相似指数: 8/10

《星际穿越》(Interstellar,2014)

克里斯托弗·诺兰2014年的新作《星际穿越》再次让人们想到了“科幻史诗”、“太空歌剧”这样形容经典的词汇。片中随人类科学家与永续号(Endurance)航天器前往太空的人工智能助手TARS和CASE的外形与《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的黑色石碑如出一辙,其设定也让人想到HAL9000,但TARS在片中无疑是称职的人工智能助手,在关键时刻会为了人类科学家的生命和关键的数据毫不犹豫地自我牺牲,并通过被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科学家救回的生死与共,产生了坚定而浪漫的“人机兄弟情”。当然了,看看马修·麦康纳的帅样,谁会不乐意呢?

人类相似指数: 2/10

《我,机器人/机械公敌》(I, Robot,2004)

受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同名科幻短篇小说集的启发,这部由曾经的票房保障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科幻大片将故事设定在2035年, 那时的人类社会中,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类的仆从已经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与机器人维持着和谐的关系。主人公是一名对机器人有着严重不信任的洛杉矶警探,在一起疑似科学家自杀的案件中,怀疑是科学家新研制的类人机器人桑尼(Sonny)害死了主人,并引发了随后的一场壮观的机器人暴动。虽为商业片,片中的机器人却不是简单的高智商反派。它们与人类一样具有情感和智能,却肩负着更为沉痛的选择和任务,在情感与选择的重大矛盾之中痛苦而坚定地生活,并具有着让人类汗颜的天真。看完此片的观众肯定很难不去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的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也是该作品的原著中首次提出的,它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存设置了一个严谨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得人工智能题材更具真实感。而Sonny冷酷、蓝眼、面无表情的形象与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这么像,应该只是个巧合。

人类相似指数: 7/10

《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

“永远别让人类去做机器干的活。”这部沃卓斯基兄弟(那时候还是兄弟)打造的赛博朋克科幻经典将剧情设定在一个人类绝不想看见的糟糕未来,那时的智能机械已经反胜人类,人类变成了类似“人肉锂电池”的可悲地位,被机械控制生活在名叫矩阵(Matrix)的脑洞中。片中大量出现的黑西服、黑墨镜、长的一模一样的“特工”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人工智能程序,担当为矩阵巡逻的角色。雨果·维文也凭借着扮演特工史密斯一角为人所熟知。由于影片的末世基调,人工智能特工镇压人类反抗的方式也相对显得颇老派,由100个史密斯与尼奥肉搏的桥段中可见一斑。

人类相似指数: 8/10

《铁甲威龙/机械战警》(RoboCop,1987)

比较特别的是,本片中的人造人原本其实是人类,这也就奠定了其在同题材影片中比较独特的地位。故事中的主角原本是一名警探,在执行任务中被一伙暴徒残忍杀害,后经过居心叵测的大型公司OCP利用尖端技术,以其残缺肢体为基础,再生为一名人造人。再生后的主角因为具有了人类不具备的超人化的能力,并“抹除了”人类因为情感而可能的判断失误因素,成为了OCP的一款具备人类外形和智能且不具备人类弱点的“执法产品”。主人公的金属外壳搭配冰球头盔造型头部装甲的造型参考了《银翼杀手》和漫画《特警判官》(Judge Dredd),搭配头盔内部露出的半截人脸,与主人公已经身为机器却不断被生前记忆困扰的身份困惑不谋而合。而本片最优秀之处也许就是展示了痛快的杀戮却不耽溺于展示杀戮,而是实实在在对人造人“究竟是不是人”的问题展开了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人类相似指数:6/10

《霹雳五号》(Short Circuit,1986)

看起来多少有些可爱的“强尼5号”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与大部分人工智能题材影片不同,《霹雳五号》的主题相当严肃,表现形式却并不那么黑暗。原本作为美方战争机器人被研制出来的“5号”在一次“遭雷劈”的意外之后产生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于是认为自己是“独立生命”的5号踏上了逃亡之旅。尽管看起来实在不像人,也似乎不怎么“尖端”,但5号的智能却是相当接近正常人类的,比如会读书学习、看电视、喜欢与人交流,还有强烈的求知欲,似乎就像是个天真的孩子,并且5号冒着被美国政府和其他机器人兄弟追杀的风险,也要说服人类它是“生命”,而不愿成为战争机器,这一点上也许5号才是真正具有“人性”的机器人。

人类相似指数:2/10

《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

尽管看过《终结者》系列的观众不计其数,其重要性还是有可能被低估的。作为一部并非那么简单粗暴展示施瓦辛格肌肉的作品,《终结者》系列营造了完整的世界观,并且在顺畅讲述故事的情况下兼顾了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讨论。由施瓦辛格扮演的来自“天网”系统的人工智能 “T-800” 机器人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在战斗上的绝对优势,更展示了人类在与机器人交流中的感染力。能教会机器人微笑,能与其建立感情,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情感的强大和复杂还远非科学技术、预测和计算能够完全覆盖的。

人类相似指数:9/10

《王牌大贱谍》(Austin Powers: International Man Of Mystery,1997)

这可能是整个片单中另一个“特殊”的存在。《王牌大贱谍》三部曲作为较为典型的英式喜剧片,在耍贱卖萌之余不忘了拿各种一本正经的话题开玩笑。英国间谍不是一向风度翩翩吗,我们的主角Austin Powers偏偏是个穿得道貌岸然却又贱又色又猥琐的家伙,专门颠覆情种007的潇洒形象。于是在影片开头,大反派“邪恶博士”就派遣了一队美艳绝伦的机器美人“Fembots”来色诱大英雄,而大英雄对此也毫无抵抗力,没出息地沉迷其中险些被杀。一向高冷智慧不近人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被调侃成了性感武器,好在人类还有自控力和随机应变的“歪招”可以攻破机器的极限,尽管伊丽莎白·赫莉和小甜甜布兰妮客串的机器美女实在养眼。

人类相似指数:7/10;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

不论是菲利普·K·迪克的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还是雷德利·斯科特的这部新黑色科幻电影都已经成为科幻迷心中不世出的经典,尽管在当时看来是绝对超前的。原作与电影都有浓重的反乌托邦色彩,设定在2019年的洛杉矶。一种代表了当时先进生物工程技术的“改造人”(replicants)不论从外表还是智能上都已经与一般人类无异,被用于地外殖民地的危险工作和从事被人类认为“低人一等”的工作,并不准违抗命令逃回地球。片中的改造人只有4年的寿命,并被植入了虚假的人造记忆,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人类。令人观之惊心的不仅仅是改造人逼真的人类属性,更有改造人反叛首领罗伊在弥留之际那段关于即将消弭之记忆的独白,其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于英雄价值观的质疑不仅看呆了哈里森·福特饰演的银翼杀手戴克,更让人不禁产生了和戴克同样的疑惑“我究竟是不是改造人?”

人类相似指数:10/10

《机械危情》(The Machine,2013)

同样是一部将人类直接改造为智能机器人设定的影片,比较特别的是,作为一部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影,其性质却是小成本独立影片,并非常见的好莱坞大制作,所以其视觉呈现方式也是相对“非传统”的。可以看出《银翼杀手》这样的新黑色电影对本片的影响,电影不但以灰暗的色调、黑色的氛围呈现,被作为“超级战士”研制的机器人也显得更加类人化和具备道德感。同样的,本片中的对白和主旨也充满了东方哲学意味,颇引人思考。编剧兼导演的Caradog W. James的真实意图也许正是通过这样一部不太常规和令人“舒服”的科幻片向观者发问,正如其中女机器人对其创造者说“我是新世界的一部分,而你则属于旧世界。”

人类相似指数: 8/10

《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

由乔治·卢卡斯缔造的系列太空歌剧传奇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主要矛盾是少年阿纳金的成长历程,但最讨人喜欢的角色恐怕是这两个有着最萌身高差、总在拌嘴的机器人。作为影史上最经典的机器人基友组合,嘴炮属性的金色人形机器人和它桶型身材的小伙伴为星战系列提供了一丝丝轻松幽默的气氛,并且它俩是仅有的贯穿整个系列七部影片的角色,可见其重要地位。当然,今年我们又要在电影院见到它俩了。

人类相似指数: 3/10

《星际迷航7:日换星移/星空奇兵》(Star Trek: Generations,1994)

作为电影与电视剧双线并行的经典科幻大作,星际迷航系列剧情相对复杂,人物网络也异常庞大,演员更是经历了大量的换代。1994年的第7部电影正是处在了承上启下的位置,不但出现了重要的大量的新角色,也承担了更多的人文思考。其中非常重要的人造人新角色Data少校在1987年的电视剧集《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登场,并参与了4部系列电影。作为一名具有非人类视角、白化外观和正电子大脑的人造人,Data承担了片中人文主旨的载体作用。通过展现其被植入“情绪芯片”后的种种变化,情绪与人类的关系得到了很深入的探讨,使得整部影片在目前的12部系列电影中显得格外全面和完整。

人类相似指数: 6/10

《她》(Her,2013)

斯派克·琼斯在这部新作中,呈现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人机情感关系。由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孤独阴郁而才华横溢的情书作家爱上了自己具有超人智慧的计算机运行系统Samantha,她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并拥有略带沙哑却极致性感的女性声音(斯嘉丽·约翰逊出演)。这份孤独到了极致的绝望恋情不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毁灭性伤害,但其背后隐藏的现代社会人的孤独、封闭、对沟通的无力感和对机器式“体贴”的依赖却值得反思。

人类相似指数:7/10

《银河系漫游指南》(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2005)

它的原著小说可能是史上发行最广的文学作品之一,并曾被改编为各种艺术形式问世。外形呆萌、人畜无害、内心却忧郁到不行的“偏执型机器人马文”(Marvin The Paranoid Android)是人类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遭遇后遇到的人造人主角,它由于脑容量巨大(当然体积也巨大)却根本没机会使用而郁闷到了极点——上一次说话还是40年前,对着一台咖啡机。不得不说,这可能是影史上最有反差萌、也最傲娇的AI角色了;顺带一提,人类男主演可是时下风头很劲的“花生”马丁·弗里曼。

人类相似指数: 4/10

《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1982)

这部如今看来如80年代新浪潮音乐般复古的影片在当时绝对堪称划时代意义的现象级作品——其中的电子化场景很多甚至是手绘完成的。片中的电脑公司研制出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但随后失控的程序开始想要控制世界,并将试图进行修复的“程序猿”吸入程序中成为了一个“二次元”人物。为了生存并“拯救世界”,早日回到三次元,主角不得不化身游戏中的角色,与正面AI程序并肩战斗。虽然如今看起来剧情设定“中二”了点,但那些堪称酷炫、具有强烈未来感和相当“魔性”的画面和设计着实振聋发聩,甚至奥斯卡委员会还在1982年因认为“大量使用电脑特技有耍诈之嫌”而将此片排除在小金人提名范围之外。

人类相似指数: 4/10

《机器人总动员/瓦力》(Wall-E,2008)

作为上榜的唯一一部动画电影的男主角,皮克斯创造的孤胆机器英雄瓦力大概是最萌的AI角色了。在影片设定的2085年,地球早已成为了宇宙中孤单的垃圾场,人类都以胖成球的姿态生活在外星球,瓦力作为一只脏兮兮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器人,在垃圾堆中干着脏活累活。瓦力有着明显致敬“霹雳五号”的外形,方头方脑、有着老坦克般的笨拙外形和孩子般的天然呆气质,与他苹果手机般流线型的机器女朋友相比,瓦力一点不像是存在于2085年的物件。然而就是这么个“蓝领机器人”比那时的人类更眷恋着地球,用单纯的大眼睛发现着垃圾堆中的美好,为了保护一棵孱弱的小绿苗不顾一切,并因此打动了比他先进得多的女机器人。是不是既讽刺又动人呢?

人类相似指数: 1/10

(via theguardian)

  • 发表于 2015-05-31 00:00
  • 阅读 ( 478 )
  • 分类:其他类型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