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成花拳绣腿的原因竟是因为雍正皇帝?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这句话在中国流传了许多年,几乎印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在国内,各种文艺作品都对武术进行大量的描写、刻画,甚至将武术与侠义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武侠文化。武侠文化受众极多,“传统武术”作为被“武侠文化”描写的对象,自然的就成为国人所追捧的对象。

▲电影《功夫》剧照

但随着现代搏击运动逐渐传入中国,关于传统武术缺少对抗性的套路、花架子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质疑。近来,网上更是兴起了传统武术是真是假的讨论,针对传统武术的挞伐也接踵而来。在各种挞伐声中,传统武术最为人们诟病的,就是实战能力。各种所谓的武术“大师”在面对现代搏击选手的时候,往往不堪一击,未战数合,便被对方击倒在地。许多人便以此对传统武术以及传统武术的练习者进行了大量的批评甚至谩骂。

那么传统武术到底是真是假?实战能力是否如网上所说的那样不堪?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得对“传统武术”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恰恰是传统武术的批评者和支持者所缺的。

如要了解传统武术,那笔者便需要溯本求源。“武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人颜延之的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中,诗中写道:“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但是诗中的“武术”指的是军事,其意义与现在的“武术”并不相同。现代意义上的“武术”一词,大约起源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目前最早的出现在1908年7月2日《神州日报》的一篇名为“论今日国民宜案旧有之武术”的文章中,文中作者呼吁“欲求强国,非速研究此术不可”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载。实际上在清之前的朝代,并不用“武术”一词,一般称为“武艺”、“技击”、“技勇”等。从这方面看“传统武术”似乎不是那么的“传统”。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传统武术”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在清代所创,因清代实施民族压迫政策,在加之以残酷的经济剥削,致使社会矛盾激荡,大量走头无路的民众投身于民间宗教当中,逐渐形成一种秘密的教门组织。这种组织中国自古就有,但在清代以前,虽然有的组织也会组织起成员习武,但其与武术的瓜葛并不太深,直到雍正皇帝时代。

雍正五年冬,雍正皇帝痛斥传习武术的拳师是“游手好闲,不务本业之流”,习武是“废弛营生之道”,并认为拳师教习拳棒是“勾引劫盗窃贼,扰累地方”的罪魁祸首。有意思的是,雍正还对“民间学习拳棒,可以防身御侮”这种说法批判了一番,雍正认为“果使人人谨遵国法,为善良,尚廉耻,则盗贼之风尽息,而斗讼之累自消。又何须拳棒以防身乎。若使实有膂力,勇健过人者,何不学习弓马,或就武科考试,或投营伍食粮,为国家効力,以图荣身上进,讵不美乎岂!”

虽然想法很扯,但无奈的是,这是大清国皇帝的想法。顺着这种想法,雍正皇帝脑袋一热,便颁布非常严厉的禁武令,将“拳棒一事,严行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以此想到达到“好勇鬬狠之习,不致渐染,而民俗可归于谨厚矣”的目的。很显然,雍正的这套做法必定是事与愿违的,非但没有禁绝拳师们教习武术,这一拍脑袋想出来的“禁武令”,反而将走头无路的拳师逼进了秘密的教门组织当中。

▲电影《功夫》中出现的十二路谭腿、五郎八卦棍、洪家铁线拳

这些拳师在加入教门后,大多成为了教门首领。这时的“教门”其实就是武侠小说中“门派”的来源,如果你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么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小说中所叙述的各种“门派”,其实大多都是宗教组织,而门派中的“掌门”也跟教门中的“教首”一样,拥有高强的“武功”,并且开坛授术,将其武功传授给弟子。

拳师的加入,使得“武术”得以在教门中流传。但是,这最终也导致了武术的异化。教门必定是一种秘密的宗教组织,加入教门的人不单单只练习武术,在教门当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便是“运气念咒”。起初,教门中负责“教演拳棒技艺(武术)”的称为“武场(外场)”,负责“念咒运气(气功)”的称为“文场(内场)”。武场的教徒称为武弟子,文场的教徒称为文弟子。这种文武之分在具体的活动中区分并不严格,既习拳又练气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就导致了在教门内武术开始与气功逐渐相融合。如乾隆时期的“八卦教”在传教过程中就曾教授八卦拳(今八卦掌),“并授运气口诀”。这种“学拳练气”的习武方式实际上就是将“武术”和“念咒运气(气功)”结合起来,将“教义”包装成武术,使武术出现了异化。

所谓“异化”是指武术原本的“性质”出现了变化。武术既有其技击性,又有其表演性,但毫无疑问,技击性才是武术的根本特点。而“练气功”则是一种宗教活动,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生不老,修身成仙”才是其追求所在。在当今,极为流行的太极拳歌诀当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更是将这种追求体现的淋漓尽致。

教门之所以推广这套“学拳练气”的习武方法,其实是利用人们的这种追求,以传授武术为掩蔽,从而传播教义,动员广大受压迫的贫苦民众入教。经过清朝前中期的发展,到了乾隆年间,教门对这一套已经驾轻就熟,如率众举行清水教起义的王伦就曾“以拳棒教授兖东诸邑,阴以白莲教诱人练气”,参与这次起义的教首孟灿和张百禄就是传播“八卦拳”的拳师。嘉庆年间,参与领导天理教起义的冯克善也是靠传授“梅花拳”发展八卦教教徒,形成了八卦教中离卦教下属的武装团体。

▲义和团运动中的符咒

到了清末,从属于八卦教的义和拳趁此逐渐壮大起来。譬如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其实就是义和团运动时流行的歌谣。当时,大量的拳师加入到义和拳的旗帜之下。其中就有梅花拳的拳师赵三多,红拳的拳师阎书勤,神拳的拳师朱红灯,少林拳的拳师心诚和尚,以及练习“金钟罩”、“铁布衫”的大刀会会众等。

但是真正“金钟罩”、“铁布衫”并不是小说中的盖世神功,相反,“金钟罩”和“铁布衫”在现实中其实是一种邪术,最先是从八卦教中流传出来的,据坎卦教徒刘玉隆称“(嘉庆)十二年间……刘老瑞家柜内由此符咒破烂书本,问之系学习金钟罩所用,名为山神册官词……照书本画朱符服食,冀长气力。”这种邪术流传很快,至庚子事变的前几年,习练者已经初具规模,光绪二十二年据御史蒋式芬奏报“曹县境内……有头目刘姓者倡演铁布衫及金钟罩邪法,啸聚至五千鱼人,分党四处”。

清一代,因统治者的禁武、文字狱(大量兵书被禁毁)等愚民政策,大量深受剥削,走头无路的贫苦民众转而热衷练习这种邪术,给武术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在这时武术的技击性已经逐渐没落,大量的宗教活动取代了练习者之间相互的技击,也取代了练习者对自身肌肉和体能的训练。当大量的教徒、拳民,怀着满腔热血,冲向八国联军,结果却不堪一击,被联军以极小的伤亡就将其击败。这是一个非常惨重的教训。

时至今日,依然有大量的人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去练习这种清末传下来的东西。在这提醒大家一句,凡是那种分门分派的,或者说划分“门派”的“传统武术”,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传统,很多都是来源于清末的“教门”、“会党”组织,许多里面都有关于“宗教活动”的内容,大家练习时要注意甄别,不被宗教内容所影响。

▲程宗猷的《单刀法选》

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传统武术,大家不妨看看明代有关于军事、武术的书籍,比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程宗猷的《耕余剩技》,朝鲜的《武艺图谱通志》等,这些书中都有大量的谱图、文字,对当时武术做了详实的记载,而且里面的武术并不包含有“内功”、“气功”等宗教内容。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蟒二,

  • 发表于 2017-06-20 00:00
  • 阅读 ( 618 )
  • 分类:其他类型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